2005年,上海市科委啟動一系列創新項目,助推崇明生態島建設。其中實行污水的全覆蓋處理及全達標排放放在首要位置。2007年,市科委、崇明縣政府與同濟大學、上海交大、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在前衛村、陳家鎮、港沿鎮、森林旅游園區等開展一系列污水處理科技攻關項目,目前進展順利。
濕地植物大顯身手
來到崇明森林公園的寶島度假村南端,只見這里亭亭玉立的水竹、美人蕉、蘆葦迎風搖曳,兩旁的樹木參天聳立,游客到此,絕對想不到這里原來竟然是一座污水處理站。
崇明森林旅游園區內有東平林場、寶島度假村、根寶足球基地等多家單位。1998年,在現在的寶島度假村南端建成了一座日處理200噸的污水處理站。但是隨著園區內接待量的成倍增長,污水處理站的日均處理量增至目前的近1000噸,超負荷導致相當部分污水“處而不理”,影響了地區的環境和落戶企業的發展。
據了解,新建成的生態污水處理站占地面積6200平方米,設計日處理污水3000噸,成為本市第一座大型潛流式生態污水處理站。該工程采用了“生物絮凝強化+人工濕地”工藝,成為推動崇明生態島建設的樣板工程。其原理是通過在一定的填料(沙石、土壤等)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類似于微灌、滴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水通過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中所產生的微生物等吸收或分解,使水質得到凈化,且運行費用比常規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低50%左右。
同時,顏色不同、開花期各異的多種濕地植物,為旅游園區增添了景觀色彩,人工濕地本身也開辟了一個科普性質的旅游景點。
生活污水一網打盡
管網一頭接入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出口,經過污水處理站的工作,另一頭流出的則是汩汩清水。目前,前衛村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站已經完成調試,運行后,該系統可日處理污水600多噸。全村280多戶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可望變為灌溉水。
據介紹,整個處理系統包括污水收集管網、污水預處理系統和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三部分。一張污水收集管網,已鋪到前衛村各家各戶門口,所有的污水都集中到污水處理站。該項目充分利用了前衛村現有的溝渠、河道等條件,以生物護坡技術、氧化塘技術和沸石處理系統為基礎,構建前衛村湖心島生態溝渠建設示范工程,對穩定示范區坡岸,改善溝渠棲息地質量和生態景觀發揮了重要作用,治理水環境污染取得明顯突破,水體富營養化和污染狀況得到明顯控制,預期目標水質狀況從目前的劣Ⅴ類恢復到Ⅲ類或優于Ⅲ類。經過污水處理站后排放的水就可直接排放溝河,也可用于沖洗衛生間、澆灌樹木,也可直接灌溉農田。
零散污水分而治之
上海市郊的一些地方還沒有鋪設污水管網,這里的村鎮、公共廁所產生的高濃度糞便污水該如何處理?目前,上海交大在崇明港沿鎮進行的一個項目,試圖解答這個難題,這個項目就是《適合于村鎮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的節能型模塊化復合生物濾池組合工藝開發與應用示范》。
該項目采用生態學原理,研制一種新型的復合層污水腐化池對污水進行厭氧處理,該腐化池在合適的工藝運行參數下,可使污水出水性質大幅提高,懸浮固體濃度降低到每升60毫克。同時,該技術在前期厭氧處理的基礎上,采用砂石、難降解有機親水材料和少量土壤等作為填充劑,以土壤做表層覆蓋材料,表層上覆蓋草皮等植被,其設計對土壤性質的依賴性小,可避免長期運行過程發生堵塞問題。據了解,處理后的出水達到國家雜用水質標準。該技術的使用不影響地表景觀、出水可二次回收利用,同時,糞便儲存場所、公廁產生的惡臭氣體經過處理后能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該項目預計將為崇明農村乃至整個上海市郊未鋪設污水管網的村鎮、公共廁所等高濃度糞便污水的處理,找到一種高效、靈活、成本低廉并能穩定運行的實用方法。
信息來源于: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