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著年均28%的“經濟增長快車”、為全國貢獻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模式的深圳,在面臨新的挑戰的歷史關頭,果斷選擇轉變發展模式,提出了建設“效益深圳”、“和諧深圳”的戰略發展目標,走出了一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路子,為深圳社會經濟領域的發展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創造了良好環境和條件。
破除發展“瓶頸”,找到寬廣大道
進入21世紀,僅有1952平方公里的深圳,卻擠滿了1200萬人口。在土地、資源、人口、環境面臨“四個難以為繼”的窘況下;在社會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會事業建設面臨“四個嚴峻挑戰”的局勢前,深圳未來將何去何從?
在新的挑戰和新的歷史發展關頭面前,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歷史性的抉擇:按照中央和廣東省委的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轉變發展模式,開始從“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諧深圳”的跨越。
從2003年開始的五年間,深圳市委市政府通過多次會議的分析探討,提出了一系列實現科學發展的目標和舉措:“效益深圳指標體系”、“綠色GDP”、“發展循環經濟”、“民生凈福利指標”……這清晰地反映了深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目標和思路。
實現從“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諧深圳”的跨越,必須有一套新的指標,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指揮棒”。
2006年8月,經過精心醞釀,深圳率先在全國推出效益深圳統計指標體系,由“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人的發展”等四個方面20項指標和效益指數構成,改變了長期以來單純以GDP數字為刻度的統計模式。
2006年12月底,深圳制訂了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通過包括“收入分配與公平”、“安全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公共服務水平”、“人的全面發展水平”五大類21個指標,來反映深圳人的生存、生活和福利狀況。體系的建立,使深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有了具體可考的量化依據。
路子對頭,效益立顯。2006年深圳市的一組數字,表明深圳的發展模式開始發生了深刻變化:“效益深圳”指數108.18%。這個指數顯示比上年的同期上升3.33個百分點。2006年深圳的GDP達到5684.39億元,GDP增長達到15%;2007年,深圳的GDP達到6765.41億元,比上年增長14.7%,人均GDP在全國率先突破了一萬美元。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深圳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產出的工業增加值達11.2億元,同比增長18.1個百分點;萬元GDP耗能0.59噸標準煤,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循環經濟讓深圳走出資源緊約束困局
科學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在面對深圳土地等資源緊約束的條件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大膽探索,選擇了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以破解深圳資源緊缺經濟難以繼續高速發展的困局。
2006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關于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決定》,發布了《深圳市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近期實施方案》和《深圳市循環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充分體現了深圳市委市政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道路的決心。
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深圳還建立了綠色GDP核算體系,并首次推出41項綠色經濟考核指標體系,該體系以效益深圳為核心,分為“宏觀效益”、“生態環境”、“創新動力”三大方面。在這些指標中,人均GDP、萬元GDP建設用地、萬元GDP能耗等12項指標又是核心指標。
2006年3月14日,深圳市人大在全國率先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這是一部貫穿“科學發展觀”主線的法規,條例分為建立綠色GDP核算制度、廢棄物循環利用制度、清潔生產審核制度、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等。
這個備受外界贊譽的法規,還只是深圳循環經濟立法的一部“母法”。“母法”問世后,系列“子法”也相繼誕生。
2006年7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這是循環經濟“母法”出臺后誕生的第一個“子法”。該法規提出了編制建筑節能規劃和建設太陽能集熱系統等許多硬性要求,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改善人居環境,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法規的剛性約束下,在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導引下,深圳循環經濟的發展近兩年邁出了可喜的步伐。據統計,2007年,深圳的萬元GDP能耗在不到全國平均水平一半的基礎上繼續下降;萬元GDP水耗27.7立方米,下降7%,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GDP達3.46億元,比上年提高0.48億元。據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人透露,2008年深圳的萬元GDP地耗、能耗、水耗下降的預期目標為10%、2.75%和4%。
這一組組數字的背后,是深圳發展循環經濟、轉變增長方式的一系列舉措和成果。可以說,循環經濟已成為深圳一張閃亮的名片。
以人為本讓深圳更加和諧溫馨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深圳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上不懈求索的一道重要課題。
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認為,增長不等于發展。GDP在增長,并不意味著人們享受到的經濟福利等量增加。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人們從發展中獲取的實惠會大打折扣。
2007年,深圳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了《深圳市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主要用于考核政府公共財政的投向,考核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效果。
在新標尺的引導下,深圳的財政投向有了明顯轉變。2007年,深圳提升全體市民“民生凈福利”水平的投資項目,總計投入高達200.6億元,較2006年增長30%,占政府全年投資總規模的七成多。
以人為本,就是要從老百姓的身邊事做起。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深圳實際管理人口已達到1200萬人,其中勞務工占600多萬,這在全國獨一無二。關愛勞務工群體,讓他們平等、愉快地融入城市,是深圳建設和諧之城、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所在。
深圳把解答這一難點的落腳點放在了“創新”二字上:2005年,深圳勞務工在全國率先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醫療保險,截至去年年底,深圳已有300多萬勞務工喜參醫保,看病不再難;被譽為“勞務工保護神”的工傷保險在深圳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參保人數突破700萬人,居全國之首。
就業是民生之本,深圳近年來不斷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失業人員和外來工提供免費的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對失業人員中最困難的“零就業家庭”群體,深圳市政府鄭重承諾:“零就業家庭,出現一戶,解決一戶,確保每一戶零就業家庭一人以上實現就業”。
深圳的社會救助體系也越來越完善,自1997年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深圳先后四次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目前深圳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在國內各大城市中是最高的。低保制度的日益健全牢固,已成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