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第三季度將結束。中國經濟形勢日趨明朗。
一方面,物價漲幅在7月份首次降到7%以下,一些機構預測認為8月份物價將進一步放緩至5%左右。
在物價調控向預期方向走低時,經濟是否會出現大幅回落,成為一種新的擔憂。甚至,有機構預測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會低至9%。
適應形勢變化,7月份,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過快增長),來代替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雙防”(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為全面通脹)。
從國際形勢看,美國次貸危機仍在發展,一些發達國家通脹也在上升。在此條件下,下一步如何調控,是否需要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或者減稅政策,目前存在一些不同的說法。在高層,相關政策尚在醞釀陸續出臺中。
8月28日,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接受本報專訪,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外部因素影響更大
《21世紀》:去年年底,中央提出調控方針“雙防”,今年7月變成了“一保一控”,你認為原因何在?如何判斷當下的經濟形勢?
祝寶良:主要是國內外經濟條件發生了變化。
一是美國次貸危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現在看來比過去預期要嚴重得多,二是全球通脹的形勢也比預期的嚴峻,三是國內多次出現歷史上罕見的自然災害。這些因素影響了我國經濟增長,同時造成物價上漲壓力較大。
去年下半年,國內對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比較樂觀,但是今年以來多家美國銀行倒閉后,發現形勢要嚴峻得多。現在國內逐步達成共識認為,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時間還會比較長,還需2-3年來進行調整。目前美英經濟雖然還在增長,但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已經出現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開始減慢。
此外,國際上石油、糧食價格短期內上漲如此之快、如此之高是沒有想到的。去年提出國內物價是結構性上漲,現在,物價上漲的因素已經比較復雜了。既有國際原材料、原油、鐵礦石、大豆、植物油、棉花價格上漲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也有國內要素價格,比如土地、人工價格等上漲的成本推動因素,同時也有外匯儲備增加引起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導致需求拉動因素。
當然,在物價方面,中國的物價整體還是比較平穩的,正在按照預期回落。現在可以看清楚的是,我們的糧食5年豐收,是穩定物價的最大因素。如果我國的糧食價格達到國際水平,我們今年的物價漲幅搞不好會超過越南。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的問題比外部問題要小些。
比如今年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就1500億,地震的損失約在5000億。由于此后加大投資可以刺激經濟,這方面的損失也不大。奧運對全國經濟的影響也不大,奧運投入了3000億,分攤到5年,對北京每年經濟影響就2個百分點,對全國影響也就0.2個百分點。
但是外部的影響不一樣。國際原材料、原油、糧食價格上漲過快,帶動國內價格上漲較快,國內為了控制物價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經濟增速減慢。物價上漲也加大企業生產成本,企業生產意愿下降。同時,國內為了抑制價格過快,對成品油、煤炭和電力等價格進行管制,電力企業不愿意生產,這會導致缺電,也影響生產。
保9%的GDP是政策底線
《21世紀》:您如何預測今年三、四季度的經濟增長,以及明年經濟形勢?祝寶良:三季度GDP大致會保持在9.6%的水平。一般來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對應的GDP增長是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在12%左右,對應的GDP增幅是9%。今年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14.7%,按照這樣的速度,三季度GDP增幅應該在9%以上。第四季度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認為總需求還會放緩,原因是7月份受奧運、地震等因素消費快速增長的情況,會在9月份消失,出口預計增幅還會回落,雖然投資會因地震后重建保持穩定,但整體上GDP增幅還會往下走。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們的經濟增長心理防線是8%左右。現在,隨著我國生產能力的提高,我們可以把9%作為經濟增長的目標。現在難以判斷是2009年,2009年GDP增幅是否會在9%以下,關鍵要看今年第四季度的增長情況。《21世紀》:經濟如果下滑很快,是否會啟動減稅和擴張性財政政策?祝寶良:下半年,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搭配還不會變化,政策只是微調并更有針對性。如果GDP在第四季度或明年下滑很快,財政政策可以發2000億左右的國債,以地震債、雪災債發債都可以。但是減稅的可能性不大,減稅涉及稅制和稅率調整問題,是體制問題。減稅需要人大批準,但可以先研究,不過今年已經調高了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企業所得稅也進行了合并,起到了減稅的作用,今年年內,我個人認為很難有新的減稅措施。如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可以用于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但是這涉及到住房保障的范圍問題,目前經濟適用房占比例是6%,可以達到20%,但這個政策也涉及到土地改革。中國可能進入2-3年的調整期《21世紀》:中國經濟受國際經濟的影響,也在進入調整時期,您認為時間會持續多久?祝寶良:中國的調整時間可能也需2-3年時間。過去5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這在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過去5年中國有五大好的快速增長條件:一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快速占據世界市場;二是世界經濟同步增長和全球化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使得中國分享了世界經濟增長;三是經濟體制改革后微觀主體行為改變,2000年國有企業改革后,過去的包袱都被拋掉,這使得其這幾年迅速發展;四是以1998年住房、汽車為支柱的消費結構迅速升級,為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五是農村二元結構帶來勞動力過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但目前刺激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條件已經發生變化。因為加入WTO五年的效應基本上已經釋放完了。即使沒有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出口政策調整,我國再保持30%左右的出口速度也是不現實的。此外全球經濟也在下滑。國有企業過去改革能釋放的動力也有所減少。住房、汽車為主的快速增長也在調整,目前住房、汽車的消費在大幅放緩,甚至負增長。勞動力成本在不斷提高。《21世紀》:從中長期看,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祝寶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無外乎汽車和住房為支柱的產業。作為消費的新增長點,房地產和汽車在較長時間內仍是刺激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因素。發展房地產關鍵在于穩定房價,增加土地供給。全國目前耕地是18.27億畝,要保持18億畝的紅線,只有2700萬畝的空間,這2700萬畝,會很快用完。而未來經濟發展需要新的土地,只能從農村土地改革入手。這涉及土地改革及農村綜合改革,也涉及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又涉及到行政體制改革,難度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