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5日,2008首屆中國國際循環經濟成果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循博會”)在青島舉行。這一國家級循環經濟成果交易平臺引起廣泛關注,三天來,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人士、企業客商、社會公眾5萬多人先后進場參觀,中外企業通過深入洽談,達成合作意向500多項。
建筑垃圾成新型建材
與一般會議提供的文件袋不同,循博會山東展區盛放材料的袋子是循環經濟的產物。這些袋子都是用廢舊塑料瓶制成的,還可循環利用。
袋子提供方——山東陽信龍福化纖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羅國梁告訴記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透明礦泉水瓶、飲料瓶、食用油瓶等,經過干燥、汽化、過濾等多個環節,被紡成滌綸長絲。這種化纖原料,不僅可以用來制成購物袋,還可以織成地毯,做成衣服。
與使用原生料相比,利用廢舊聚酯瓶生產滌綸長絲每噸成本要低1000元左右,還可以節約石油1.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7%。目前,龍福化纖一年的產量在1萬噸左右,可以吃掉約3.6億個廢舊塑料瓶。
而濰坊三建濱海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則能將建筑垃圾變成新型建筑材料。將建筑垃圾粉碎成大小不等的垃圾顆粒,采用一定配方和配比,通過高溫加壓成型,就變成了新型建材,年消化建筑垃圾60萬立方米,節約土地約70畝。如今在濰坊市區,已有5.6萬平方米的道路使用這種新型材料。
廢舊物資的再利用不僅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也吸引了不少客戶。“一上午就有二三十家客戶來商談合作事宜,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10月23日中午,羅國梁笑著告訴記者。
“減量化清潔生產”助力節能減排
面對日趨嚴峻的經營形勢,不少企業開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謀求突破。“循環經濟一方面有助于節能減排,同時也是降低成本的法寶。”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
身處受沖擊最大的紡織行業,山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則通過回收生產中的堿液來降低成本。
公司節能處主任車普保介紹說,染色過程中使用過的堿液,濃度降低后無法繼續使用,需要加硫酸進行中和才能排放。通過公司自主研發的有色廢堿液回收再利用設備的處理,企業堿液和硫酸的用量都大幅下降,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省成本2000萬元。
據了解,這種被業內人士稱為“減量化清潔生產”的方式,正在我省推廣。2007年,全省驗收通過了83家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企業當年完成清潔生產投資2.1億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5.4億元,年削減廢水排放148.8億噸,削減二氧化硫排放2.85萬噸,年節約新鮮水使用23.8萬噸,節電3732萬千瓦時,節能、降耗、減污、增效成效明顯。
產業整合勢在必行
在循博會現場,記者注意到參展商充分利用這一展示平臺,進行交流、合作,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正在拉長。
產業鏈的整合在建筑行業表現得更為明顯。青島市嶗山區高科園內新近啟用的天人生態大廈,外觀看起來并無多少稀奇,但從室外墻壁、屋頂到室內門窗玻璃以及采暖、供水等各類設施,使用了光伏發電、光導管、風力發電、生物質能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多達十余項的生態技術,充分體現了循環經濟所倡導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理念,整座大樓的能耗僅為傳統建筑能耗的三分之一。
“山東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循博會這一平臺,像眾和利用黃河淤泥制成的墻體材料、煙臺萬華的聚氨酯外墻保溫復合板、加上力諾瑞特的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發電,整合起來就能形成一條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省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今后的發展中,加強產業鏈整合勢在必行。
政府引導不可替代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經濟技術少,水平不高。循環經濟模式多表現為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和企業間的中循環,還沒有構成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的循環。”省經貿委有關負責人客觀地評價我省循環經濟的發展。而循環經濟得以提升,除了觀念的更新,還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
羅國梁建議,政府部門應通過制定有關法規,在產品設計環節強化節能環保理念,“像我們企業在利用廢舊聚酯瓶生產滌綸長絲中,塑料瓶上的標簽需要專人拿著刀子進行分離,費時費力,而在日本,瓶子標簽上有一個小拉鏈,一拉就可以。”
作為全社會循環經濟模式的設計者,政府的大力引導和幕后推動,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0月23日,在全省循環經濟座談會上,省供銷社負責人專門受邀到會,與政府有關部門一道探討如何將廢舊物資集中到能進行循環利用的企業。據悉,我省將建設區域性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規范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