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劍鳴在浙江開化縣經營著一家光伏多晶硅片廠,他最近做出決定:由于經營改善短期無望,廠里兩條嶄新的生產線設備將打包轉讓。
他告訴記者,這兩條生產線是2011年6月引進的,還未來得及投產就遭遇持續近一年的光伏產業大蕭條。“當初引進時耗資上千萬,現在最多能半價轉讓。”看著停產一年多已積滿灰塵的機器設備,他感嘆不已:“2010年日進百萬元,中層干部年終獎至少5位數,年會上還在暢想美好的明天,可為啥才短短一兩年時間,一切就都變了呢?”
鄒劍鳴所指的一切改變,均發生在2012年。“內憂外患”是業界對2012年光伏產業遭遇的最普遍注解。年初德、意等國受歐債危機影響紛紛下調光伏發電補貼,5月份至今歐美“雙反”大棒又相繼掄起,一系列舉動導致中國光伏企業在歐美的市場份額急速下滑,逾2000億元的出口額遭受致命打擊。而國內光伏市場大規模啟動始終“雷聲大,雨點小”,在外鎩羽而歸的光伏企業無法在國內找到避風港。
光伏“雙反”滅頂之災
鄒劍鳴知道,自己廠子的經歷只是目前他所在的工業園區,乃至國內整個光伏行業慘狀的一個縮影——身邊的競爭對手一個個都偃旗息鼓了,他上網查資料得知,目前包括浙江省在內的全國光伏制造企業80%以上已陷入停產困境。
鄒劍鳴認為,導致如今光伏行業慘不忍睹的罪魁禍首在于歐美“雙反”。他說,自己廠子早在2010年就和一些歐美下游廠商簽訂了總量達數百兆瓦的長期訂單,按照合同,這些訂單將支付到2013年,足以支撐企業至少到明年都能獲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雙反’來了,所有的訂單或被取消,或延緩交貨,數千萬的出貨量瞬間化為泡影”。
的確,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雙反”給國內光伏產業帶來的災難已近乎“滅頂”。英利綠色能源公共關系總監梁田甚至直言,歐美對華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一方面將導致我國光伏企業失去競爭優勢,被迫退出主要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國內光伏骨干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會引發關聯企業破產、銀行信貸受損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他指出,歐盟對華反傾銷將直接導致超過3500億元的產值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不良貸款風險。
事實上,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包括尚德電力、賽維LDK和英利綠色能源等龍頭在內的幾乎全部光伏企業均持續虧損,其中賽維LDK虧損額甚至超過20億元。不僅如此,截至今年8月,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110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普遍超過80%。尚德電力和賽維LDK一度盛傳破產消息,只不過有各自所在地政府竭力救助才得以幸免。
產能過剩“魔咒”
光伏專家王斯成認為,歐美“雙反”只是引爆中國光伏產業危機的導火索,問題還是出在中國企業自身。
業內外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反思頻現報端,其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是“產能過剩”。
說起光伏產能過剩,最常被提及的一組數字是,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產能約為60GW,其中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裝機容量只有29.7GW。
事實上,對于一個產業產能過剩與否,歐美更傾向于用產能利用率來衡量。對此,王斯成提供的一組數據為:全球到2011年底光伏組件產能為60GW,實際產量為30GW,而去年中國的實際產能為40GW,實際產量僅為21GW。這意味著光伏組件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遠低于業界認可的“產能利用率達70%以上”的正常標準。
產能過剩所帶來的后果,一方面是企業將處于長期的去庫存化階段。記者粗略統計,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國內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貨已逾500億元;而前三季度這66家公司光伏產品的銷售收入總額不到100億元。這意味著按目前的市場銷售形勢國內光伏企業要消化掉積壓的庫存至少需要四年時間。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陰影下,國內光伏企業之間低價競爭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觀。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現負毛利率。即便未來光伏市場需求重新回暖,但如果企業繼續為消化庫存而低價銷售產品,那么其盈利能力將在很長時間內仍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
鄒劍鳴告訴記者,一年來,他的手機24小時處于待命狀態,時刻等待著客戶訂貨的消息,哪怕是低于成本的賠本買賣,他也無所顧忌,只要能讓手中資金回籠。“經常是頭一天電話里詢完價后口頭說好第二天來廠提貨,可第二天一早一個電話打來說另有一廠商報價比你低,于是一單生意就黃了。”鄒劍鳴說,最糾結的是一天一個價,搞不懂市場行情,導致很多廠商在這種無休止的價格戰中被慢慢拖死。
產能過剩的背后,是過去市場好的時候包括眾多龍頭企業在內無休止的產能擴張。賽維LDK的遭遇便是明證。鄒劍鳴也坦承,如果自己當初不是誤判形勢,認為光伏明天會更好,他也不會幾乎壓上2010年半數的銷售收入去擴建新的生產線,如今淪落到靠變賣資產回籠資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