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2013年1月30日
核心提示:日前,中關村管委會發布了《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引領工程》,確定打造下一代互聯網產業集群等六大產業集群,并將加大扶持力度,力爭到2015年六大優勢產業集群的總收入超過1.6萬億元,成為首都創新驅動發展的支柱和引擎。
中關村這一“大手筆”,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的縮影。自2010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來,許多地方已經打造并形成一批上千億元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增強了產業競爭力,成為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撒胡椒面” 沒有競爭優勢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政策出臺以后,各地都加快了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步伐。
集群化、規模化是現代產業發展重要趨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作支撐,這就決定了在產業發展初期,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走集群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才能把有限資源聚集在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發揮出最大效用。
反觀傳統產業的發展經驗和路徑,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搶抓先機,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也必須全力擺脫傳統產業單打獨斗的發展路徑,通過打造產業集群,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所蘊含的創新動力和自我升級動力得到充分釋放。
不過,在各地掀起的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浪潮中,也出現了一些隱憂。一些地方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缺乏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產業鏈不長、集群規模過小;過分強調生產和研發基地建設,忽略市場培育;集群發展定位不明確,過分追求發展速度。
這種追求面面俱到、“別人有的我也得有”的“撒胡椒面”式的發展,不僅不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也容易讓新興產業走上傳統產業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老路。
因此,要科學合理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避免“撒胡椒面”式的發展,要不斷優化資源布局,打造滿足現代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效益化發展需求的空間構架,在產業規劃中注重產業配套,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同時,要明確產業集群的功能定位,避免一味追求速度,忽視了集群發展的厚度;注重創新環境的建設;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促進集群內的創新成果迅速產業化。
產業集群蓬勃興起
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集聚工業資源、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工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地方都把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作為重要抓手。幾年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猶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
早在2010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就依托已有的產業基礎,將其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區”,著力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12年,上海浦東新區又推出了兩個“1000億元”投資計劃,把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作為重要發展方向,提出到2016年末,浦東將建成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區,實現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產業產值分別達4500億元、1400億元、700億元。
專家指出,集群化、規模化是現代產業發展的規律性標志與趨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具有資源能耗低、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輻射能力強等特點,必須堅持走集群化、規模化的發展模式。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武漢、成都、深圳、西安等地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也十分重視集群化、規模化,并逐步形成了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突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對于促進資金、人員、技術及信息等資源的相互交換、融合、補充產生了積極作用,也促進了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分散創新風險、降低創業成本,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合理布局,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創新驅動成主引擎
從本質上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關鍵是核心技術的深入研發與科技成果產業化。在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過程中,創新已經成為產業集群擴容升級的主引擎。
記者在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的中國(南京)軟件谷采訪時,有關負責人感慨地說:“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沒有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會失去發展的根基,打造產業集群更是無從談起。”
據介紹,中國(南京)軟件谷正是依靠不斷加大創新要素投入和人才培養,集聚了340多家軟件企業,形成通信軟件、軟件外包和信息服務三大特色產業集群。去年1月至11月,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收入同比增長19%,大大高于傳統產業增幅,其中軟件產業增長36%、智能電網產業增長31%、生物醫藥產業增長26%。
記者了解到,一些地區在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過程中,還通過大力引進海內外創新型人才,建設孵化器等載體,加速打造產業集群,突破了產業技術瓶頸、引領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如今,不少地方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涌現出了大量的創新成果,具備了相當規模和競爭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一些地方通過引進新興產業、“嫁接”改造傳統產業,扭轉了傳統支柱產業單一的局面,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逐漸凸顯出來。
合理規劃產業集群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產業競爭中的位置和國際產業鏈條中的等級,關系到我國在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的地位。
十“二五”期間,各地也明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廣東省提出以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三大產業為突破口,到2015年形成3個至5個產業鏈較完整、產值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重慶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基本建成國內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離岸數據處理中心,同時打造通信設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十大產業集群。
不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專家指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該具備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跟風打造產業集群,導致產業鏈低端環節重復建設、部分領域產能過剩,這等于使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回傳統產業的老路。
專家建議,各地在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應盡力避免“跟風”和“一擁而上”,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空間布局;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避免走“重規模擴張,輕技術創新”的老路,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