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報
近期,美國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PEW)發布《美國占據有利地位:2011年美中清潔能源貿易關系》報告稱:美國目前仍然是全球清潔能源領域的領導者,尤其在風能、太陽能及智能化能源技術創新等方面。同時,盡管中美兩國在清潔能源投資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領域分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但從兩國清潔能源貿易狀況看,美國對華順差高達16.3億美元。
毫無疑問,中國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方面量上的優勢已經顯現。然而,上面這份報告中的一些事實也使我們看到,中國清潔能源產業延續了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老路,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優勢并不顯著。
首先是技術創新滯后。近兩年來,中國專利的申請數量上升很快,但仍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企業是該領域領先的設備制造者和生產者,但并不是大量技術的擁有者。
其次是核心技術空心化現象嚴重。一些關鍵零部件、材料依靠進口,核心的關鍵技術尚處在引進消化、聯合設計的階段,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比如,國內在建多晶硅生產線大多采用了改良西門子法,技術壁壘極高且屬于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電力成本占到生產成本40%以上,每提純1噸多晶硅就會產生8噸以上的四氯化硅及三氯氫硅、氯氣等廢液、廢氣。技術劣勢帶來過高的生產成本,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在70美元/公斤至100美元/公斤,而技術領先的歐美企業,生產成本僅為25美元/公斤至30美元/公斤。
再次是產能過剩,過度集中于歐美市場,國內市場開發遙遙落后于產業發展。目前,我國光伏電池總產量和光伏組件產量均高居世界第一位,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應用遠遠不足。國內太陽能光伏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農村電氣化和離網型太陽能光伏產品,真正并網型太陽能光伏市場還未形成。2012年,中國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對歐美出口占比高達70%。然而,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很多發達國家取消了行業優惠補貼,美國商務部甚至開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征收15%至34%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
由此可見,中國清潔能源產業這種依靠購買核心技術、原材料和關鍵設備,然后擴大產能的發展模式亟待調整。
第一是要循序漸進,試點推進。第一不能超過物理界限;第二要通過一定的措施實現曲線遷移,不能操之過急??梢越梃b經濟改革“雙軌制”經驗,一方面加快對傳統能源應用技術升級;另一方面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扶持一些技術、資本和制度條件比較好的城市成為新能源試點或特區,并對清潔能源行業進行規范,形成一批龍頭企業。
第二是要轉變針對設備補貼的狀況,更多地把補貼用于對清潔能源產業鏈條薄弱的研發和終端利用環節,把設備制造留給市場。新能源產品一般早期研發投入高、投資周期長、行業規模有限,而且對后續融資頻率要求極高,再加上前期管理成本高昂,往往難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從國際成功經驗看,培養新興產業,政府的關注重點首先應是研發領域而不是生產環節。因此,我們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鼓勵新能源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清潔能源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鏈價值,提高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是要引導新能源領域的跨國公司與中國本土企業更多地進行合資合作,大力支持國外新能源企業在中國構建專業研發中心,鼓勵國內和外資新能源企業共同進行科技研究,從而充分發揮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應。中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合作,通過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合作開展研發項目等方式,提高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水平。還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新能源產業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謹防外資惡意并購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龍頭企業和掌握新能源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注重保護本國新能源企業的自主發展和創新能力。
第四是要拓展國內市場。要打開國內市場,首先需要從國家層面推行電力體制改革。近期,政府已經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包括分布式發電項目、擴大太陽能電廠規模等終端利用、醞釀分布式發電免費入網等,都在為光伏產業尋找出路。
第五是要開辟新興市場。隨著歐美市場熱潮消退及歐美國家不公平地設置貿易壁壘,大面積開辟新興市場將是中國清潔能源制造商的最佳選擇。不過,我們必須根據不同國家國情,及時調整對外投資方式,降低投資風險。
第六,在國際合作層面,政府可以創新對外援助形式,充分發揮對外援助的帶動效應,幫助我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例如,隨著我國國力不斷增強,非洲國家普遍希望我國提供更多援助。我國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援助形式,比如贈送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幫助解決貧困地區家庭的生活照明等,在幫助受援國發展的同時,加深這些國家對中國企業、產品和技術的了解,既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又可以有效推動雙邊經貿合作。(作者田慧芳 為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