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三天將迎來2013年。28日發布的《2012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報告》對2012年中國工業增長狀況作出點評,直言“成績來之不易”,“前面的困難依然較多”。
盡管8月份時工業增速下滑到8.9%,這一數值是2010年來的最低值,但從9月后,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數據,工業增速均呈企穩態勢并有小幅回升,年中時定下的10%的目標可確保實現。
這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和社科院工經所聯合發布的報告稱,“與發達經濟體普遍增長乏力,新興經濟體明顯減速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成績來之不易”。
報告指,保持穩定投資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1至11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累計增速達到28.8%,并且連續七個月出現回升,反映未來投資增長動力持續加強。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回升背景下,制造業投資增速出現連續4個月回落。企業經營效益不佳,投資能力下降,民間資本不愿把錢投入實體經濟。
外需的萎縮更是短期內難以扭轉,工業品出口形勢嚴峻,“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訂單開始向周邊國家轉移,部分高端出口產業面臨發達國家打壓”。
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一抹亮色。今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其主要原因是消費者的“錢袋子”跑過GDP。報告同時指出,制約公眾花錢意愿的體制性和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推進也尚需時日。
出口、消費都不夠給力,多年投資高增長造成的產能明顯供過于求。
中國煉鋼能力超過9億噸,產能利用率僅有72%;水泥產能接近30億噸,超過2015年25億噸的需求預期目標。58家多晶硅生產企業目前開工的不足10家。
反映供需關系的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持續低迷,嚴重影響到企業利潤。1至10月份,企業的虧損面達到15%。
鋼鐵出現全行業虧損,原材料、建材行業面臨“去庫存化”壓力,裝備、船舶、紡織、電子制造等行業則面臨嚴重的訂單下降,盈利下滑。
報告仍看到明年可能遇到的增長空間,即今年11月起商品房銷售面積自宏觀調控后首度轉為正增長,將帶動家電、家具、建筑和裝潢等商品零售增長。
報告分析,2013年“外需持續萎縮與內需增勢放緩相互疊加,有效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矛盾相互作用,長期問題與短期困難相互交織,形勢仍不容樂觀”,“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將成為主旋律。
相關閱讀:2012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