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下滑、利潤下滑、出口下滑,我國機床行業去年整體形勢似乎只能用“下滑”兩個字來概括,這也讓就要過春節的機床行業的企業很頭疼。
1月28日,山東濟南一家小型機床企業負責人于經理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去年機床整體形勢都不好,我所在的企業銷售大幅下滑,最主要是銷路不暢,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還有一些同行都不干了。”
本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機床產業出現了大幅的利潤下滑,國內的各大機床企業產值普遍下滑30%左右。在去年的寒冬中,即便是沈陽機床、昆明機床這樣的大企業也未能幸免,各大機床企業的產值普遍下滑。
去年12月6日,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王黎明在會上分析行業運行時表示,我國宏觀經濟增速從去年初開始出現下行走勢,國內制造業投資收緊,需求乏力,加之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如今機床行業的嚴峻局面。在國內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企業關注國際市場,出口在前十個月保持了一定增長,增幅卻呈逐月收窄態勢。
訂單下滑
讓于經理頭疼的不僅是原材料的上漲過快,更讓他頭疼的是訂單下滑。
“我們能明顯感覺到訂單的下滑,從利潤和開工量就能明顯看出來,原來用同樣的時間、用同樣的材料生產出來的同樣的機床,則敗在了不同的訂單面前,去年我們七八月份生產出來的機床到現在還沒有賣出去。”于經理告訴本報記者。
然而,訂單下滑的背后則是利潤的縮水,同時伴隨著行業之間競爭的加劇。
于經理說,訂單少了還意味著上游客戶需求量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上游客戶就相互壓價,俗話說“貨比三家”,“上游客戶肯定不會按照以前的合作價格跟你合作了,價格只要別太低,也別拖欠貨款,我們就忍著和他們合作了。在價格面前,往往機床質量卻決定不了什么,這是我們的悲哀,因為價格不再由質量來決定,而是由市場來決定了。”
本報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國產機床大多是中低端產品,高端產品涉及較少,大多為國外產品所占據。產品附加值低,是整個機床產業最大的問題。隨著新興制造企業不斷涌入,進一步加劇了整個行業的市場競爭。
“國內眾多的制造企業,由于技術沒有決定性的突破,再加上不少企業急劇擴張導致產能過剩,讓當前機床市場上價格戰硝煙四起,企業的利潤縮水厲害。同時,在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下,生產、人力成本的上升對機床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于經理說。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慧仁認為,目前我國機床行業企業面臨的現狀是,需求總量大幅減少,需求結構加速升級。受此影響,我國機床工具行業主要經濟運行指標全面下降,新增訂單顯著減少,產銷水平明顯回落,資金占用大幅上升,制造資源大量閑置和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成為行業當前運行的主要特征。
陳慧仁還認為,與此同時產生的還有行業固有的產能結構失衡的矛盾更加明顯,本已嚴重的同質化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數據顯示,在“十五”和“十一五”的10年中,我國機床行業實現了持續超高速發展,一直到2011年上半年,需求仍很旺盛,絕大多數機床企業都處于產銷兩旺的亢奮狀態之中。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需求增勢明顯趨緩,新增訂單劇烈下滑,經濟效益狀況逐漸趨于嚴峻,利潤率持續下降。
競爭加劇
由于中低檔數控機床市場萎縮和生產能力過剩,加之國外產品低價涌入,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而高檔產品由于長期以來一直依賴進口,國內產品更面臨著國際化競爭的嚴峻挑戰。
于經理向本報記者坦言,我國機床行業雖然保持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但是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依然存在,整個行業大而不強,高檔產品還大量依賴進口。
“以前有的訂單我們做不了,為什么做不了,就是因為我們的原材料質量不行,更主要的是我們的技術不行,可是要想學到和掌握先進的技術,得需要時間和經費花銷,而這兩樣都沒有的話,談何先進技術?”于經理說。
目前,國產機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雖然已經有一定的提高,但是高檔數控機床、核心功能部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還很低,全行業替代進口的潛力非常巨大。
反觀市場,相關數據顯示,這兩年來中國從日本、德國進口機床的數額合計已超過60%。從進口的機種看,精密生產、高效高速的中高檔數控機床需求明顯增加,我國機床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近幾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德國、日本機床企業恢復迅速,并且紛紛以低價格、中端機的策略進入中國,市場反響良好,這樣也為中國中高檔數控機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鴉同時,來自臺灣地區和韓國的中檔機床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行業巨頭馬扎克、德馬吉用高技術生產的低價格中檔機床產品特別受中國市場歡迎。
于經理告訴本報記者,“前幾年,一名技術人員工資只需要一兩千元,現在招聘一名技術員沒有七八千元根本沒有人來干,成本上漲過快,讓我們這些單純做代工的企業舉步維艱,人家有實力的都在拼技術,而我們卻原地不動進行自保,你想想這差距有多大啊。”
于經理直言不諱指出,中國當期生產的中高檔金屬加工機床大部分仍然配置進口功能部件,反映出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礎、關鍵、共性技術尚未完全掌握,功能部件發展仍滯后于主機發展的現實。
加快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產品附加值低,是整個機床產業最大的問題。”于經理表示。
目前,我國機床工具行業整體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過去的高速增長,更多地依賴國內市場需求的強力拉動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如今,傳統發展模式在快速喪失立足的基礎,機床產業不得不作出“升級”的抉擇。
低質、低效、低端是我國機床行業的現狀,而進行轉型升級的目的是要變成高質、高效、高端。
王黎明表示,面對市場新形勢,機床行業必須主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主動淘汰低附加值落后產品,企業也應堅持把提高中高檔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作為轉型升級的核心目標之一,加快突破核心技術,使產品精度在保持性、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真正得到用戶認可,特別是要通過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徹底解決國產高端機床與進口機床相比“形似神不似”的問題,推動行業進入持續、理性、穩定的增長階段。
經過這次“寒冬”,一些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市場。新一輪經濟增長,將對機床企業的產品結構、企業自動化程度以及發展層次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場要求產品更專業、更精細、更特殊,只有走‘專、精、特’路子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于經理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機床行業整體仍然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過去的高速增長,更多地依賴了國內市場需求的強力拉動,企業體制機制變革釋放的發展能量?熏勞動力成本的相對優勢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的有力支持。當前階段的經濟增速放緩,絕非簡單的周期性下行,而是有著復雜背景?熏更大程度上還是國家以較低增長速度為代價換取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主動選擇。
“對機床企業來講,如果有能力,則加強技術研發,以新產品搶占市場;如短時間不能以創新轉型升級的,提高產品的性價比,提高精密性、可靠性,在外觀、內部組件等方面有所改觀都將使企業在面臨淡季時火熱起來。”上述專家表示。
于經理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許在目前的機床形勢中得到了最好的證明: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聰明的企業懂得‘淡季做市場,旺季做銷量’;愚蠢的企業只會‘淡季做銷量,旺季做市場’。”
1月28日,中投顧問給本報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投資情報分析及點評》中指出,機床制造目前的狀況是整個機械制造行業處于困境的縮影,可以預計,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即將進入重要轉型時期。高質、高效、高端是轉型方向。其中,高端數控機床制造是發展海工、航天等高端裝備的基礎,加大對其資金、人力投入是整個機床制造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