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越來越多產業的核心部件都有著明顯的“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特征,往往產品的數字化與信息化的程度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含金量”。一直以來產品技術含量低、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是中國制造業的現狀,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必須要加速推進產品信息化。推動產品信息化和服務信息化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下一步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有高附加值
推進產品“機、電、息”一體化,關鍵是嵌入式軟件、工業電子和知識與數據融合。
提升產品“含金量”是中國制造業逃離拼體力、拼勞工狀態,進入價值鏈高端的關鍵,而今天產品的“含金量”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有數據顯示,在豪華轎車上,電子產品的成本已經占到整車成本的70%以上,豪華汽車正在不斷向“計算機+4個輪子”的方向發展;在機床制造方面,數控機床與傳統機床相比價格高出20%~40%。嵌入電子信息技術提升產品的智能化程度,帶來更高的附加值,這樣的溢價定律在汽車、船舶、機械裝備、家電等各個領域上演,推動產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關鍵。
《中國電子報》記者不久前采訪寶鋼旗下的寶菱重工技術中心主任彭建東,他坦言,作為為鋼鐵企業提供裝備的寶菱重工,其發展方向一定要牢牢緊扣鋼鐵產業的轉型方向,產品與解決方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拓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彭建東說:“要設計生產出更智能的冶金設備,為用戶提供更智能高效的解決方案,需要裝備制造企業向數字化高效企業轉型,與此同時,充分將數字化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更好地融合到裝備與設備中,要從單機向成套設計邁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飛行器制造工程系教授劉繼紅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產品信息化就是要推進產品“機、電、息”一體化,在過去講的機電一體化的基礎上加上信息技術,使得產品具有更高的智能性、智慧性,這其中有幾個關鍵,一是嵌入式軟件,二是工業電子,三是知識、數據,如何將智慧賦予到產品中,使之智能化,是產品信息化的關鍵。
青島宏大紡機負責人曾向《中國電子報》記者透露,宏大紡機自主研發的幾個核心產品,即便是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依然緊俏,之所以如此,不是看到國外有了新產品去仿制,而是在全球紡織行業出現某種需求和某種理念的時候就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圍繞全球最新的理念融合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進行新產品的研發,以理念定產品和技術,這樣就能保證宏大紡機的產品與全球其他紡織裝備制造先進企業的產品同步甚至領先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