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北京中關村海龍大廈的南側,有一棟棕紅色的大樓——中關村國際數字設計中心,北京“創客”圈內公認的“夢想實驗室”就在這里。
坐電梯一路上至9層,向左轉走進頂頭的房間,在一群擺弄零件的年輕人中,很容易便可認出絡腮胡子的王盛林。作為北京“創客空間”的創始人之一,這個25歲的小伙子一見面便露出“行勝于言”的本色,“走,先看看我們的新作品”。
“程晨正在做他的‘腦電波耳機’,想通過感應腦電波變化,控制歌曲的播放。”
“這個電子燈籠已經是成品了,二極管亮度可以聲控,拍拍掌試試。”
“手機拍攝防抖器,上周末‘創想馬拉松’活動上做出來的,酷吧!”
……
他們是一群被稱作“創客”的人:來自不同專業,擁有各自的夢想,通常熱愛制作,精通專業知識,樂于協作與分享。他們是一群“玩創新”的人,將網絡、技術、設計和藝術結合,在跨領域協作中尋找靈感,更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每個人都享受圓夢帶來的快樂,并愿意將這快樂與人分享。
創意無限
“不同領域的人思想碰撞,會誕生有意思的想法,若要實現還需要適合的場地、設備和工具,需要不同的人才。我們所做的,就是讓靈感的實現,變得像做一個網站那樣簡單。”
推開一扇門,走過一段地毯,另一側的墻上便會投影出一串文字:“人間”、“東風”、“桃花”、“春色”……,將它們組合斷句后,一首頗有意境的“小詩”便在腳下完成了。“這是‘七步成詩’。”制作者王博龍笑著告訴記者。
這個男生,目前還是一名北航精密儀器專業研二的學生。兩年前,在西安讀本科的時候,懷著對音樂的癡迷夢想,他曾和朋友組建過一支校園樂隊。他當下所做的事情,也和熱愛的音樂息息相關。譬如眼前這套“七步成詩”的互動裝置,除了之前展示的“浪漫”外,還很實用。
“它可以通過收集人們腳下動作的反饋信號,對歌曲作出相對客觀的‘評價’。”王博龍說著從電腦中調出一副“峰線圖”。“你看,這是對一首歌的檢測數據。這里的高峰收集到的反饋最多,代表人們聽到此處時最為興奮,動作最活躍。”他認為,如果能將這種反饋信息提供給音樂創作者,會對其日后的創作、改編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在一場音樂會或大型演出中,主辦方可能邀請了不同的歌手、樂隊,但卻不知道哪一隊是最受觀眾喜愛的。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他說,“全程記錄現場聽眾‘用腳投票’的數據,會比網絡投票的結果更有說服力,還可以相對減少花錢拉票的現象。”
由于創意新穎、可操作性強,王博龍的神奇地毯已被中關村云基地“相中”,列為“大數據實驗室”項目,他本人也由此成功獲得數十萬元的“天使投資”。目前,這套設備已經參加過10多場演出,為300多首歌曲做過“體檢”,最適用于搖滾音樂。
“這是我想為音樂(產業)做的事情!當然,還有另一個計劃也在推進中。”他神秘一笑。
快樂空間
“我的夢想就是這個‘創客空間’。每一個‘實驗室’都是開放空間,大家共享資源和知識,還可以自由組隊,在一天或兩天之內設計、制作出各種新奇作品。”
靈感源于喜愛,源于生活。在北京“創客空間”里,聚集著許多同樣懷揣夢想、充滿激情的年輕人。這里除了130多名會員之外,還有300多名網絡“郵件組”成員。他們的專業背景五花八門,有的學物理、有的學生物、有的學計算機,還有數學、社會學、心理學,還有不少設計師和藝術家等。
“在一個充滿創新氣氛的空間里,通過提供一些渠道和方式,降低人們實現自己想法的成本,讓大家在快樂中實現各自的夢想。”身為資深創客,王盛林每次談到“創新的習慣和創造的生活方式”,眼里都閃著亮光。雖然“創客”的概念源自國外的“Hacker”,但他和這些年輕人卻相信,腳下的這片“熱土”,才是更適合“創客”生存和發展的地方。
在他眼中,國內就是一座“創造的天堂”。“從芯片、傳感器等常用到的電子元器件,到制作電路板、手板等服務,國內的價格通常只有國外的五分之一,產品質量性能同樣很好。如果想做一個小批量生產,也沒有比中國更合適的地方。”他說,這樣優厚的條件,不但讓許多中國創客選擇留在國內,還吸引了許多國外“創客”千里迢迢來到中國。
游歷了30多個國家,王盛林眷戀國內的原因,還包括一份暖暖的回憶。2011年最初來北京時,創客空間只是在北京宣武門附近租了一間20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在豆瓣等BBS網站發出活動邀請,舉辦創客聚會。“條件有些簡陋,每次活動小屋都擠得滿滿的。”他說。
當時,由于條件限制,創客之間更廣泛的交流只能停留在網上。轉機發生在2011年,創客空間參加了當年的“北京國際設計周”。這期間,王盛林和北歐藝術節的策展人、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的展覽總監楊磊聊起了舉辦“創客嘉年華”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世紀壇愿意為創客展示提供免費場地。按捺不住興奮的王盛林,立即就投入到活動的籌備之中。經過6個月的準備,克服了眾多困難,2012年“五一”,“創客嘉年華”亮相中華世紀壇。
3天活動里,來自10多個國家的百位創客相聚一堂,與參觀者互動體驗自己制造的產品,包括3D打印機、能吃的鋼琴、繪圖機器人、“奔跑馬里奧”、鍵盤打字機、機器人阿凡達、觸摸墻等。近百家媒體的報道,也讓“創客”這個概念第一次為大眾所知。此后15天展覽中,這些新奇有趣的作品依然吸引許多人前來一睹為快。
“沒想到,市里的一些領導,如市政府副秘書長戴衛、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等也很感興趣,都來參觀‘創客嘉年華’。更沒想到的是,參觀結束后他們就地召開了現場辦公會議。經過3個小時的討論,我們的‘創客空間’被初步列入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項目。搬來設計中心后,發現不但有更大更好的實驗環境,而且后續還有資金、設備支持。哈哈,大家激動得好幾天都沒睡好。”王盛林覺得,他離實現夢想近了,更近了。
追夢遠方
“有一個想法,努力實現它。有一個夢想,努力實現它。前路不一定是坦途,但我們知道夢想的方向,正在朝那個地方走呢!”
那一次的嘉年華,也讓許多具有“創客”潛質的人們有了相互結識的機會。戴上與王盛林相遇,加入創客團隊,也是從那時開始。一臉儒生氣質的他,畢業于清華大學,有著25歲年輕人難得的穩重和嚴謹。
從小到大,一路學習成績優異的他,實習期被學校推薦到國外一家著名的汽車企業。如果按照“常規步驟”走下去,他本應成為那里的工程師,但這一切卻在他畢業之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當時有一種強烈的想法,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應是這樣。”他回憶說,“我要做些更想做的事情,更想做的夢。”也許是骨子里帶著“創客基因”吧,戴上一來到“創客空間”,便迅速適應了這里的“生態環境”。“獨立的思考、分享的理念、合作的意識,這個創新的平臺令人著迷。”他決定留下創業。
當然,創業的過程常常是快樂、痛苦相伴而行的。喜歡思考又追求完美的戴上,有時也會陷入糾結。“但我始終覺得,當初的選擇是對的。”他將把玩在手里的東西遞給記者,那是一款曲線設計非常優美的便攜式藍牙音響,只要配上一個紙杯,利用共振效應,就能欣賞高音質音樂——這也是他來“創客空間”后的得意之作。
“用創意、創新去證明自己,去實現夢想。”戴上告訴記者。他臉上的神情竟和說出“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選擇”的陳歐是一樣的。
就是這樣一群可愛可敬的年輕人,用自己的行動“追夢”,也推動著“夢想實驗室”不斷前行。創辦至今,“創客空間”摸索總結自身的發展模式,服務范圍逐漸突破純技術領域,延伸到資金、生產等項目孵化環節。除了總結經驗減少創客們的“試錯成本”外,他們始終堅持不懈地嘗試將創新成果運用到現實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