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多家媒體援引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王黎明發言,稱在6月20日起,國內將不再審批新的嬰幼兒奶粉企業項目。這一舉動引起人們對市場被過度干預的擔憂,今日,工信部副巡視員高伏在北京辟謠,稱對新項目會“嚴格核準”暫停審批,期限是兩年內而非長期。
高伏說:“提高了(嬰幼兒奶粉)行業準入的門檻。今年要開展企業項目的清理審查,目前是做出了兩年內(“十二五”期間)不再核準新建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項目的決定,是暫時停止新的核準。”高伏解釋,暫停審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要利用官方力量,自上而下的推動兼并重組,“如果不是兼并重組,簡單意義的改擴建也是不能核準的。”
今天,國務院轉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這一高級別的政府文件,對行業提出一系列復雜的要求。它的行文中甚至直白的寫上“堅持重典治亂”——過去5年中,嬰幼兒奶粉行業并未完全走出三聚氰胺陰影,監管方和企業如履薄冰,國外品牌迅速崛起、國產品牌黯然失色。按照新政策要求,如果產品包裝變化,企業也必須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備案。
目前,工信部正在全力推進國內127家嬰幼兒奶粉企業間的兼并重組。6月17日,在工信部撮合下,蒙牛斥資百億元收購了雅士利。現在,工信部還在研究制訂兼并重組工作實施方案。
國內現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27家,年產量約60萬噸。其中,年產量在3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3家,分別是伊利、完達山和飛鶴。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品牌僅占高端產品份額的20%到25%。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將兩年時間培育形成1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集團,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高伏援引了一組美國市場數據以說明兼并必要性:“美國嬰兒乳品消費量比國內大。咱們去年嬰幼兒乳粉年產量是60萬噸,進口了9萬噸,一共也就是70萬噸。截止5月份,取得資質的國內企業是127戶,美國是4戶。這說明提高產業集中度是一個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