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中國儀表網
日前伊頓再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哈工大)簽署價值4.5萬美元的科研合作協議,致力于下一代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研發。
伊頓中國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已經與多所國內知名高等學府展開廣泛的合作項目。除哈工大之外,還有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伊頓還將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廣到與高校的合作之中,今年9月,伊頓公司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辦了“能源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校園論壇”,與廣大師生分享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大趨勢。
其實,在現如今自主研發創新成為主導者后,知名企業與科研院所以及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已經成為當下儀器儀表行業推動產學研最有利也最普及的方法。
企業作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隨著高校功能從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大學將被推向社會發展的中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產學研合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斯坦福大學對師生創業和建立學術界與產業界合作的積極支持,創造了“硅谷”的經濟奇跡,使產學研合作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最強勁的動力。
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市場化的經營與生產不是高校的優勢,學校市場開發能力弱,校內企業資產薄弱。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產學研有必要與校外企業結合。通過與高校合作,校外企業獲得了人才、成果與技術的有力支撐,提高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促進了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市場份額的拓寬。
例如浙江大學與中控科技集團進行全方位合作,清華大學與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總廠共建聯合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聯合開展關鍵技術開發,上海交通大學與西門子聯合開發無線技術研發項目,華東理工大學與西門子公司開展多領域、高效率合作共建環保品牌,華南理工大學與艾默生—雅達電子有限公司合作培養人才,電子科技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開展DSP技術研究與教學,丹東市儀器儀表及相關行業的20余戶企業與10余所高校達成30余項科技合作協議等等。
產學研合作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作為推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它在誕生之初就天然地將政府、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多年的產學研合作實踐摸索過程中,一些關乎產學研合作向縱深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如何定位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更好地激發高??萍紕撔履芰Φ耐瑫r,又保證風險利益的主體企業肯投入、樂于投入,從而形成產學研合作鏈條的良性循環?政府、企業、高校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
合理處理好這些困惑的問題,校企合作,將成為儀器儀表行業突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