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多年來,全球核電市場依舊被俄羅斯、法國、美國、日本、加拿大和韓國等少數國家壟斷,正在試推出口核電的中國必須直面它們的競爭。
“我們國家是后來者。”一家國有大型核電設備公司的高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從農村包圍城市是我們最擅長的。”在他看來,按照目前世界核電的格局,現在是中國發展和出口核電最好的機會。而這已經成了國內業界的普遍共識。
9月份,中國核能對外合作進入密集對話期。在第六次中英財金對話和第二次中法財金對話過程中,雙方都強調了加強核電合作。
核電技術是大國擴展國際市場、擴充技術競爭優勢,擴大地緣政治經濟影響力的重要領域。在發展和利用核能這方面,美國除了應對氣候變化外,還基于保持核技術領先優勢的考慮;而俄羅斯則是在國內市場有限的情況下拓展國際市場和影響力。
中國希望早日加入世界核電強國的俱樂部。作為一個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核電市場,中國擁有多年的核電站運營經驗和較為成熟的核技術,但要打入國際市場,注定需要付出更多難以想象的艱辛。
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發展核電模式有待進一步厘清。在今年8月15日,本報發表的《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談核電體制改革》已經引發了業界的討論。
那么,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核電發展模式才能提高核電出口能力?
在巨大的市場面前
世界核能協會今年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國際核電市場將新增160臺左右機組,新增投資達15000億美元。從目前的跡象來看,這些資金將流入上述核電強國的口袋。
核能工業的一大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系統復雜,研發周期長,投資巨大,只有少數大國可參與并主導全世界核能的發展和產業化,是低碳技術領域最尖端和最具壟斷性的高科技產業。這意味著,在短期內,上述國家將繼續保持著核電制造市場的壟斷格局。
在巨大的市場面前,中國目前在海外獲得的成績還有待提升。
根據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資料,直至去年,中國核電在“走出去”方面獲得的成績包括:中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2、3號機組開工建設;中廣核與羅馬尼亞達成合作開發切爾納沃德核電站3、4號機組意向。今年6月份,英國政府明確表示,歡迎中國企業投資并參與欣克利角項目,以及更加廣泛地逐步參與英國新建核能項目,包括牽頭開發英國其他核電廠址,以及在滿足英國獨立核監管機構嚴格要求的條件下,在英國部署中國反應堆技術。
俄羅斯是一個世界級的核電巨頭,其核工業的歷史至今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下稱“ROSATOM”)總經理基利延科不久前稱,今年俄累計訂單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實現年均收入50億美元,并計劃2015年實現收入85億美元。ROSATOM的實力被認為超過包括法國阿海琺和美國西屋在內的世界級核電公司。
俄羅斯的國外項目數量世界第一。俄目前在建核電項目,國外21臺機組,國內9臺,比中國兩大核電巨頭(中核和中廣核)的項目之和還要多。
在全球核電市場的格局中,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曾在2009年表示,俄羅斯可望占據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俄羅斯如今已達到了這個目的。該國主要合作對象包括中國、白俄羅斯、土耳其、越南、約旦、孟加拉國等至少12個國家,并在拉丁美洲、非洲、歐洲也在積極開拓市場。
與俄羅斯等核電強國相比,韓國是后來居上者。2009年,韓國擊敗包括美國在內的幾個老牌核電出口國,拿下了與阿聯酋價值200億美元的核電站建設的訂單。而算上核電站后期運營、維護等費用,該協議總價值高達400多億美元。
韓國正在進軍其他打算發展核電國家的市場,并計劃在2030年前占領全球五分之一的核電市場。剩下的市場份額則由美國、法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幾個國家占據。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打算在英國投資建設核電站。中國目前已經與英國簽署了另外一個在英建設的核電站。盡管這看上去與俄羅斯毫無相干,但依舊讓國人感到不安——俄羅斯的加入會不會影響中英此前的合作意向?
“俄羅斯太強了,他們在國際核電論壇上表現很強勢。”曾參與在莫斯科舉行的一國際核電論壇的中國某核電研究所一位研究員對本報說,“在俄羅斯面前,我們可沒有太多的優勢。”
對此,中核旗下子公司——江蘇核電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李玉東在最近一篇名為《俄羅斯核能強勢出口啟示錄》的文章中指出,面對俄羅斯核能產業鏈全球化擴張的戰略形勢,中國核電實現“走出去”戰略目標,需要研究俄羅斯的一些強勢出口經驗。
“我認為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曾在俄羅斯有過學習經驗的李玉東對本報記者說。
他山之石
俄羅斯具有明確的對外出口戰略。比如,在組織結構上,ROSATOM將旗下產業分為國內鈾業、離心技術、電站運行、電站設計和出口建設等11大板塊,每個板塊都給予出口職能,各個板塊產業明晰,互不干涉。
目前,ROSATOM的核能出口策略是以核電出口為主導,各相關產業密切配合的全產業鏈、全壽期的百年專業化一條龍出口服務模式。
ROSATOM方面表示,俄羅斯對于核電新興國家不僅可以提供項目,而且可以提供運行工藝、人員培訓、規程編訂、安全評審、乏燃料(又稱輻照核燃料,在反應堆內燒過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廢物處理、壽期管理、新燃料、技術改造、備品備件等全套服務。
核電技術出口是俄羅斯既定政策,俄羅斯重視新市場開發,同時重視同傳統合作國家保持良好的關系,對鞏固傳統市場和繼續擴大戰果毫不放松。俄羅斯在中國江蘇的田灣核電基地建設的規模效應、在伊朗和印度的項目將進一步擴大ROSATOM國外市場的話語權。
專業隊伍給ROSATOM強力的支持。上述李玉東的文章舉例說,ROSATOM擅長信息收集和分析,有很強的信息侵蝕和把握能力,智庫團隊建設是保證其成功出口的重要因素;對外單邊壟斷意識強烈,對外合作政策和原則明確;各部門統一行動,統一策略,不焦躁于自身利益,不漠視團隊利益;對具體業務不單方面決定,不給對手創造疏漏機會;對外市場細化分工明確,出奇制勝意愿強烈。
除傳統的核電出口模式之外,ROSATOM也嘗試在國外通過投資和自建自營的模式發展核電。
而起步晚于中國的韓國核電如今獲得的成功更是值得中國學習。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核電專家薛新民此前對本報記者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核電產業界開始推行核電廠的標準化設計。如果部門之間出現競爭,韓國政府一定進行干預。而針對人力、物力和資金投入的重疊問題,韓國政府同樣采取了措施對之糾正。
本報綜合多名受訪的核電企業人士和核電專家的分析而得出,韓國獲得成功的主要經驗是,在前期通過從美國引進先進的核電技術之后,進行消化和吸收,隨后堅定不移推進核電國產化,形成自己的核電品牌,減少不必要的重復進口。此外,韓國擁有完善核能發展的法規體系,并依照現實不斷修改。而在管理方面,韓國核電的管理體系清晰,責任權利明確。
和俄羅斯一樣,為推動核電“走出去”,韓國以國家首腦為領導核心形成了核電“走出去”戰略決策系統。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中,韓國電力公司是唯一的統帥,負責談判和簽訂合同以及主導整個項目,其他企業在其帶領下提供一站式核電服務。
比如,在進軍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俄羅斯和韓國政府都是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制定者,為企業提供政策、外交、財政等方面的支持。
中國核電:誰都不理誰
目前,上述核電強國在發展核電上主要采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俄羅斯是采用傳統的垂直式的“大一統”模式最典型的國家。這種模式是把核電技術公司、核電工程公司和核電業主這三支箭捆綁在一起,即全國僅有一個超級核電集團。其優勢是,通過集中力量在短期內達到預想的目的。
另一種模式是“分線管理”模式。目前運用這種模式最典型的是美國。這種模式是把核電技術公司、核電工程公司和核電業主像一個蛋糕一樣切分開來,各自獨立,從而形成市場化的競爭。而一旦決定向他國出口核電,這三者又被重新整合到一起,形成單刀,直插向那些他們出口的國際市場。
實踐表明,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都使俄羅斯和美國獲得它們想要的成功。比如,美國已經進入并繼續挖掘在中國的核電市場,并在此基礎上進軍更多需要核電站的國家的市場。
中國在發展核電上所采取的模式,既不是“大一統”模式,也不是“分線管理”模式,而是自成系統的“中國特色”模式。“的確是這樣。”一位核電公司內部人士對本報說。
一位曾主管核電的國家能源局官員對本報記者說,三大核電公司(中核、中廣核和國家核電)都有屬于自己一套相對完善的系統,從而出現了“誰都不理誰”的局面。他認為,這會是阻礙中國從核電大國走向核電強國道路的絆腳石。
“為什么合不成一家?”上述一家國有大型核電設備公司的高層向本報表示。
目前,中國核電企業已經認識到“走出去”需要一起努力的重要性。比如,中核和中廣核已經把他們手中的兩個核電技術融合成一個——華龍一號——共同向海外推銷。
現在,中國核電究竟需要怎樣的發展模式?眾說紛紜。這顯然是一個考驗相關執政者智慧和魄力的大難題。
現實是,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在5月份的一次核能論壇上表示,未來人口數倍于發達國家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其現代化過程走低碳發展路徑,核能將是其推進能源變革的重要技術選項,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另外,核能應成為中國在世界范圍內打造先進技術競爭優勢的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