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年前的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還是一個剛從國外引進、鮮為人知的“舶來品”。
1989年初春,在國家火炬計劃指引下,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正式成立。8名工作人員、十幾平方米辦公場地,以及特殊的場外孵化模式,開啟了北京市探索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歷程。
誰也不曾想到,25年后的今天,110家各類大大小小孵化器遍布北京市各區縣,7062家在孵企業和7175家畢業企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中星微電子、啟明星辰、數碼視訊、樂普醫療、奧瑞金種業等國內知名企業都從這里破殼而出,以中關村創業大街為代表的新型創業孵化聚集區吸引了大批“草根創業”者、投資機構入孵。
“在全世界范圍內,我都看見過創業公司的聚集,但北京讓我震驚。”從北京訪問回到美國,著名創新大師史蒂夫?布蘭科如是感慨。
“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創新創業,才是中國未來的真正優勢。”在對北京孵化器進行深入采訪后,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人應該真正害怕中國什么》的文章。
25年間,從“零”起步到形成完整的孵化服務網絡,從亦步亦趨地跟在發達國家后面蹣跚學步到創造令世界矚目的新型創業孵化聚集形式,北京孵化器實現了歷史性蝶變。
奇跡的背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故事?讓我們共同追溯北京孵化器25年風雨歷程。
從“零”起步到百舸爭流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舊體制膠著狀態,一方面眾多民辦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另一方面,由于體制改革的不配套,這些民辦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如何對民辦科技企業采取某種配套特殊政策,以便對其實行系統保障、扶持和引導,形成一種有利于民辦科技企業發展的特殊“小環境”,成為一些具有創新和改革思想的人經常思考的問題。
1987年5月17日,來自美國的全球知名孵化器專家魯斯坦?拉卡卡在北京會晤了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他希望中國有興趣嘗試一下“孵化器”建設。這一建議得到國家科委的重視,并開始調研和籌備工作。
1988年,正當改革開放風起云涌之時,黨中央、國務院順應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趨勢,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實際,把握歷史機遇,及時作出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部署,批準實施火炬計劃。它標志著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并被納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之中。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火炬計劃, 北京市科委于1989年3 月成立了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這也是北京地區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
成立之初的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僅有10 余平方米工作場地, 8 名工作人員, 對企業的孵化也只能采取“場外孵化”的模式。面對創業初期艱苦的條件, 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員工憑借對火炬計劃的滿腔熱忱為企業提供遠程政策咨詢、基金支持等服務。
1989年8月,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成立。成立之初的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沒有入孵企業,只能多次針對中關村企業提供服務,舉辦包括會計、稅務等方面的培訓,并通過一些培訓和展覽活動不斷接觸其他孵化器。
1990年8月,當時的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全國創業中心的第一次工作會議。此次會議明確了創業中心“服務為主,開發為輔”的基本方針,對中國創業中心的初期發展明確了方向。
1994年1月,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成立。1996年10月,北京國際企業孵化中心IBI被國際孵化器組織專家考察組推選為首批“中國國際創業中心基地”,成為北京市第一家國際企業孵化器。
在這些先行者的帶動下,北京市眾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隨著2000年6月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的成立,以及“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實施,北京孵化器建設進入了一個逐步完善和規范的新階段。北京孵化器進入百舸爭流、規模化發展的新時期。
來自《2014北京科技孵化年度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市孵化器數量增加至110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30家,占北京市孵化器總數的27.3%。北京各類科技孵化機構的孵化場地總面積達到453.02萬平方米,其中孵化器孵化場地面積為221.6萬平方米。北京市孵化器在孵企業總數增加至7062家,總收入達到246.43億元,從業人員數量為11.25萬人,當年畢業企業數量642家,累計畢業企業數量達到7175家。
從政府主導到高度市場化
經歷25年發展,北京孵化器群體日益成為中國孵化器行業的一支重要引導力量,成為首都經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北京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在北京現有的110家孵化器中,僅有4家事業單位體制的孵化器。作為落實火炬計劃的政策工具,北京市最早一批孵化器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資設立的事業單位。近年來,隨著大量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北京孵化器建設被注入大量市場化元素。
2000年,北京市誕生了第一家民營孵化器。很快,以匯龍森、瀚海等為代表的一批市場化程度高、機制靈活的民營孵化器快速發展起來,不僅在孵化器行業內迅速站穩了腳跟,而且還取得了不錯的孵化效果。北京孵化器群體不僅增添了越來越多的民營孵化器,并且還不斷進行機制創新,延伸至高校、科研院所、國企等多元化投資主體,北京也成為全國民營孵化器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高度的市場化也為北京市孵化器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并呈現一系列新亮點。
孵化模式呈現多樣化特征。北京各個區域根據各自不同的資源稟賦、經濟條件和自身獨特的發展歷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孵化模式。以創新工場為代表的“天使投資創新產品構建”模式,以博奧聯創孵化器為代表的“創業導師持股孵化”模式,由聯想控股與中科院共同探索推出并發起聯想之星活動的“創業培訓天使投資”模式,以及車庫咖啡、3W咖啡等一系列新型孵化模式的不斷涌現,進一步豐富了北京市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面向全國的輻射效應愈加明顯。北京市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開始走向全國建設分園。清華科技園聚集了多方資源,并且依托自身優勢不斷輻射各地。迄今為止,啟迪股份在全國各地共設立了近30個分園,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創新網絡。2013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天津濱海高新區進一步加強合作互動,共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使產業集聚和技術轉移、擴散效應更為明顯。
創新創業資源的配置實現國際化。清華科技園、厚德創新谷、瀚海孵化器、車庫咖啡先后在美國硅谷建立孵化器,其中瀚海孵化器在德國慕尼黑、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地區也建立了孵化器,搭建了海外高端創業者向國內轉移的服務平臺;高創國際孵化器建設“中意企業創新孵化器”,為中意技術轉移開展服務;中關村軟件園孵化器與芬蘭、以色列等國的孵化器、科技園區、技術轉移服務器等建立合作關系;美國知名的PnP、QB3孵化器等機構也已經或計劃在北京建立孵化服務機構。
專業孵化器建設茁壯成長。隨著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成熟,北京市各區域產業功能不斷細化,各區縣結合自身產業布局不斷加強專業型孵化器的建設,一批軟件、生物、新材料、納米、制造業高新技術、多媒體、環保、集成電路設計等專業特色極為鮮明的孵化器應運而生,有力地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
創業生態系統日益完善。中關村創業大街引進了車庫咖啡、3W咖啡、36氪、Binggo咖啡、聯想之星、創業家等多類型、多模式的創業服務機構,孕育了一種全新的街區創業生態,成為新的創新創業全生態示范基地。
目前,北京基本形成了以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為支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孵育基地為引領的科技孵化體系,各類科技孵化機構之間正在形成更強的學習機制、合作模式和利益紐帶。
蝶變背后的北京密碼
在一系列矚目的亮點和一連串耀眼的數據背后,是北京孵化器發展得天獨厚的政策環境、科教、人才資源,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孵化器從業人員。
在全國孵化器建設群體中,北京孵化器一直名列前茅。究其原因,與北京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密不可分。北京是全球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科技創新優勢明顯。上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如眾星拱月般圍繞集聚在北京,沿科研院所帶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
北京市也一直堅持孵化器市場化、專業化的引導方向,并成為全國孵化器相關政策最完善、引導作用最強的城市之一。1999年,北京市委八屆四次會議提出實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著力加強首都創業孵化體系建設。近年來,北京市各級政府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孵化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大學科技園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型孵化器發展規劃(2013-2015年)》等政策文件。2013年5月,北京市科委、市發改委、市教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中關村管委會共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首都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的意見》。上述文件明確了“十二五”時期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鼓勵和支持孵化器積極探索模式創新,堅持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多元化發展,積極推進創新型孵化器建設。
在資金支持方面,北京市科委自2005年起設立孵化體系建設促進專項資金,著重引導孵化器提升投融資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軟實力”;北京市經信委、市人力社保局、中關村管委會等也分別從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吸引留學人員創業、支持孵化模式創新等方面支持孵化器建設。北京市各區縣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布局,相繼發布促進孵化器發展的支持辦法。市區兩級政策的協同聯動,有力促進了孵化器的快速有序發展。
多年來,北京孵化器群體中還有一批“想做事、肯做事、會做事”的從業人員,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孵化服務管理團隊。北京市孵化器從業人員就像是一個“大雜燴”,工程師、企業家、會計師、車間主任……社會上各類精英都聚集到孵化器建設事業中。北京孵化器群體經過25年的發展,已經集聚培養出一支專業化的管理隊伍,數以百計在孵化器事業領域精耕細作十幾、二十年不變,不斷思考和創新,真正為企業、為行業扎實做事的北京孵化器人,成為北京孵化器發展良好態勢的源泉。
25年來,從十幾平方米辦公場地起步的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擁有近5萬平方米的孵化空間,設有國際商務、空間信息技術等不同方向的專業及綜合型孵化器;昔日從零起步的北京孵化器事業,已經進入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局面;昔日少有人知的孵化器,也日益進入大眾視野并成為創業者的首選之地。
25年來,北京孵化器作為連接科技創新源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橋梁、培育自主創新企業和企業家的重要平臺,已成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首都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機遇期,在“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已經成為時代潮流的今天,作為科技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北京孵化器事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期。面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創業的新模式、新特點,都對北京孵化器發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來,北京孵化器將進一步強化首都孵化的品牌效應,強化支撐技術轉化落地的平臺作用,強化科技孵化機構發展運營機制的市場化,強化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發揮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在推動首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培育和吸引創新創業人才中的載體作用,以創業企業需求為導向,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支撐首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