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并將于近期正式印發。相比慣用的5年規劃,這一次,中央層面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發展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
《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10大領域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這意味著《中國制造2025》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體的實施路線圖。
事實上,《中國制造2025》只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邁進的第一步。從制造業大國到強國大致需要30年,分三步走,《中國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在筆者看來,《中國制造2025》的審議通過,標志著我國將告別重化工工業的國民經濟結構,向高端、節能、環保、高科技方向大步邁進,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將邁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毫無疑問,作為我國實現制造業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以及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具體路徑,《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進一步明確未來我國具有發展空間與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為我國未來產業經濟發展指明方向的同時,亦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經濟效率與質量的作用。
從國際情況來看,德國的傳統制造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制造業實力雄厚的德國,憑借其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較早地走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低谷,其提出的“工業4.0”計劃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可謂先聲奪人。美國則吸取總結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驗教訓,在2009年提出“重振制造業”與“再工業化”。我們看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不同類型的國家通過結合本國的實際,都提出了其制造業發展的戰略與思路。
數據顯示,到201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20%,與美國相當,但卻大而不強。
誠然,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我國制造業仍處在“大而不強”境遇的主要原因包括自主創新能力較差、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資源效率利用較低等方面。但無論是從先進國家,還是從我國自身角度來看,工業化在歷史進程中的支撐作用與主導地位不會改變。
《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在于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而創新的核心與關鍵在于人。在筆者看來,技術型人才的緊缺,正是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所不容忽視的一大弱點。
技術型人才的緊缺導致了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從我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現狀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社會的目光都集中在貿易、金融等流通領域,而逐漸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領域大中型國有企業的轉型,直接影響到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導致工程技術人才的斷層。
缺乏優秀的技術型人才,即使有再好的理論體系支撐也難以將設計想法轉化為現實。有鑒于此,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必須要將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才作為中長期戰略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與此同時,在結構調整方面,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與轉型升級,應做到傳統產業技術改造與新興產業的建設發展“兩手抓”。既要致力于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技術與企業,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也要加大力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
對此,政府可采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相應措施,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此外,應大力支持技術創新,堅持綠色發展,提升制造業活力,建立與市場間的緊密聯系。
放眼全球,在制造業領域,有諸如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等眾多頂尖企業的牽頭。這些企業既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也是先進技術的應用市場。然而,目前中國尚沒有實力如此強勁的企業。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5-10年,我們將有望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與世界舞臺上的同類企業同臺競爭。
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制造業實力雄厚的長三角一帶,可通過市場手段,推動形成戰略創新聯盟,憑借本地和周邊的互聯網企業,通過聯盟的方式,構建出一個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