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關注的縣域經濟百強縣“龍虎榜”近日出爐,在前十強中,江蘇占七席。江蘇,全國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資源最少、環境承載容量最小的省,緣何有如此強勁的發展態勢?回首幾十年發展歷程,專家將之歸結為以科學發展所引領的三條路:開發開放之路、創新發展之路和全面小康之路。
開發開放之路
毫不夸張地說,江蘇是靠開發開放發的家。
江蘇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守得良田萬頃,百姓生活殷實,吃穿不愁。但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的時候,一直想在先、趕在前的江蘇人坐不住了:“靠種地只能吃得飽,致富了才能過得好。”頭一條致富的門路,江蘇人找準的是開發。于是20世紀80年代初,江蘇搞起了“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鄉鎮企業,創造了全國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跡——蘇南模式,華西村、昆山等一大批典型涌現出來。
隨后,江蘇加大了開放的步伐,抓住跨世紀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鍵,由內生型向外向型經濟轉軌,招商引資引智,科學劃定經濟效益、出口創匯、技術進步等發展策略,“請進來”與“走出去”雙管齊下,催生了以被譽為“亞洲硅谷”的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蘇南園區經濟,外企紛紛落戶,“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應運而生。外向型經濟不僅提升了江蘇企業的科技含金量,更使江蘇的產品走向了世界。
記者點評:開發是開放的基礎,開發奠定了江蘇經濟發展的基礎,開放增強了江蘇經濟發展的活力,兩者并舉使江蘇經濟上了一個新臺階。
創新發展之路
通過走開發和開放之路,搶了率先發展的先機之后,江蘇開始調整發展的思路:“鋪攤子鋪不出來現代化。”從“江蘇制造”變為“江蘇創造”,從加工為主邁向創新為主,江蘇走上了創新發展之路,也就是速度與效益并重、數量與質量齊舉的協調發展之路。
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的競爭,這正是江蘇競爭力的優勢所在。江蘇教育基礎好、科技實力強,全省40萬科技大軍、13萬研發人員、近4000個研發機構和上百所大學,成為江蘇多年來保持創新活力的“靠山”。
有了人才的基礎,就有了創新的活力。人才支撐下江蘇掀起了新一輪發展浪潮,催生出了“新蘇南現象”:以高新技術為核心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科技企業家的創業和知識資本的崛起催生出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無錫高新區以占全省0.1%的土地、0.2%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2%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平均產出強度達到30億元/平方公里。
創新發展使得江蘇企業憑借優質的產品開拓了廣闊的市場,而越來越大的市場又為企業進一步搞好研發提供了動力,使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越來越多,創新與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以南京為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南京的軟件產業魅力大增,焦點科技、南瑞集團等一批本土軟件企業抓住機遇迅速成長,出現了一批優秀企業。市場的需求又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優越的產業氛圍形成了強大的磁場,軟博會期間,來自國內外的750余名客商來寧參展,提升了南京軟件產業的知名度。
記者點評:企業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競爭,人才競爭歸根到底是為了科技創新。江蘇以豐富的人才儲備和雄厚的科技實力為后盾拓寬了市場,市場又刺激企業不斷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形成了江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全面小康之路
在如何解決蘇南蘇北平衡的問題上,江蘇歷任領導都保持了高度一致:“沒有蘇北的小康,就沒有整個江蘇的小康。”
解除了思想上的障礙,還需要有推動發展的得力措施。“先富幫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江蘇就要走這條路,要利用蘇南的榜樣力量,通過先進的放大和帶動效應來建設蘇北,”江蘇省省長羅志軍說。2006年,江蘇提出鼓勵蘇南開發區與蘇北開發區緊密掛鉤,通過合作共建的形式將蘇南的好資源引入蘇北,提升蘇北工業發展水平;利用幫扶結對的契機,將蘇南的好經驗介紹到蘇北,拓寬蘇北農業發展的思路。
從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到引智、創新的造血式發展,蘇北漸漸脫去了昔日貧瘠的外衣,開始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徐州睢寧縣沙集鎮,一度是蘇北的“破爛村”,在政府的引導下開展網絡創業下鄉,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電子商務群。農民用一臺電腦就連接了整個市場,鼠標一點就是直線上升的經濟效益。該鎮約500戶農民開了網店,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
記者點評:江蘇通過區域協調、南北掛鉤實現了蘇南蘇北全面協調發展,江蘇的做法對于全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開發開放之路
毫不夸張地說,江蘇是靠開發開放發的家。
江蘇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守得良田萬頃,百姓生活殷實,吃穿不愁。但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的時候,一直想在先、趕在前的江蘇人坐不住了:“靠種地只能吃得飽,致富了才能過得好。”頭一條致富的門路,江蘇人找準的是開發。于是20世紀80年代初,江蘇搞起了“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鄉鎮企業,創造了全國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跡——蘇南模式,華西村、昆山等一大批典型涌現出來。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使得一些企業生存無以為繼。這時,江蘇將發展路子調整到了開放上。利用開發階段積累的資金,許多鄉鎮企業外出“借雞生蛋”、“借腦生智”,引進了一批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同時大量的專家、知識分子返鄉經營,帶來了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于是鄉鎮企業脫胎換骨,重獲新生。
隨后,江蘇加大了開放的步伐,抓住跨世紀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鍵,由內生型向外向型經濟轉軌,招商引資引智,科學劃定經濟效益、出口創匯、技術進步等發展策略,“請進來”與“走出去”雙管齊下,催生了以被譽為“亞洲硅谷”的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蘇南園區經濟,外企紛紛落戶,“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應運而生。外向型經濟不僅提升了江蘇企業的科技含金量,更使江蘇的產品走向了世界。
更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開放型經濟為支柱的江蘇省2008年度實際利用外資額躍居全國第一。“江蘇外向型經濟在全國不僅能夠‘領漲’,而且具有很強‘抗跌’性,開發開放之路會越走越寬。”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說。
記者點評:開發是開放的基礎,開發奠定了江蘇經濟發展的基礎,開放增強了江蘇經濟發展的活力,兩者并舉使江蘇經濟上了一個新臺階。
創新發展之路
通過走開發和開放之路,搶了率先發展的先機之后,江蘇開始調整發展的思路:“鋪攤子鋪不出來現代化。”從“江蘇制造”變為“江蘇創造”,從加工為主邁向創新為主,江蘇走上了創新發展之路,也就是速度與效益并重、數量與質量齊舉的協調發展之路。
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的競爭,這正是江蘇競爭力的優勢所在。江蘇教育基礎好、科技實力強,全省40萬科技大軍、13萬研發人員、近4000個研發機構和上百所大學,成為江蘇多年來保持創新活力的“靠山”。
有了人才的基礎,就有了創新的活力。人才支撐下江蘇掀起了新一輪發展浪潮,催生出了“新蘇南現象”:以高新技術為核心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科技企業家的創業和知識資本的崛起催生出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無錫高新區以占全省0.1%的土地、0.2%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2%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平均產出強度達到30億元/平方公里。
創新發展使得江蘇企業憑借優質的產品開拓了廣闊的市場,而越來越大的市場又為企業進一步搞好研發提供了動力,使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越來越多,創新與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以南京為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南京的軟件產業魅力大增,焦點科技、南瑞集團等一批本土軟件企業抓住機遇迅速成長,出現了一批優秀企業。市場的需求又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優越的產業氛圍形成了強大的磁場,軟博會期間,來自國內外的750余名客商來寧參展,提升了南京軟件產業的知名度。
記者點評:企業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競爭,人才競爭歸根到底是為了科技創新。江蘇以豐富的人才儲備和雄厚的科技實力為后盾拓寬了市場,市場又刺激企業不斷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形成了江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全面小康之路
在如何解決蘇南蘇北平衡的問題上,江蘇歷任領導都保持了高度一致:“沒有蘇北的小康,就沒有整個江蘇的小康。”
明確了病因就要對癥下藥。為從根本上解決南北問題,江蘇提出了“區域共同發展”戰略。除了成立蘇北發展協調小組,重點加強對蘇北發展的組織領導外,江蘇還提出以加快發展縣城經濟為重點,推進產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全力投入公共服務,支持蘇北經濟發展。除此之外,江蘇先后從蘇南地區和省級機關選拔了25人到蘇中、蘇北地級市任職,用創新性思想促進區域快速發展。
解除了思想上的障礙,還需要有推動發展的得力措施。“先富幫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江蘇就要走這條路,要利用蘇南的榜樣力量,通過先進的放大和帶動效應來建設蘇北,”江蘇省省長羅志軍說。2006年,江蘇提出鼓勵蘇南開發區與蘇北開發區緊密掛鉤,通過合作共建的形式將蘇南的好資源引入蘇北,提升蘇北工業發展水平;利用幫扶結對的契機,將蘇南的好經驗介紹到蘇北,拓寬蘇北農業發展的思路。
從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到引智、創新的造血式發展,蘇北漸漸脫去了昔日貧瘠的外衣,開始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徐州睢寧縣沙集鎮,一度是蘇北的“破爛村”,在政府的引導下開展網絡創業下鄉,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電子商務群。農民用一臺電腦就連接了整個市場,鼠標一點就是直線上升的經濟效益。該鎮約500戶農民開了網店,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
記者點評:江蘇通過區域協調、南北掛鉤實現了蘇南蘇北全面協調發展,江蘇的做法對于全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