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趙睿表示,2018年我國石油消費已達12.4百萬桶/日,石油需求動力將由燃料向原料轉變,石油消費結構發生變革。汽車油耗下降和電動汽車發展仍有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石油峰值延后到來或者比我們預想的更早到來。預計2050年化工原料超過交通用油,成為最主要的煉油中間產品。
當下,我國煉油能力位居全球第二,且仍處于上升階段。2018年中國煉油能力達到16.8百萬桶/日,獨立煉廠成為新增產能的主力;受國內油品質量清潔化升級影響,中國煉廠復雜程度不斷提升,二次加工裝置占比顯著提高。
為滿足國內油品需求,我國原油加工量持續增長。2018年我國原油加工量12.1百萬桶/日,原油對外依存度達70.8%。自2015年放開進口原油使用權以來,全國原油加工量增速由4.3%提升至5.8%。獨立煉廠加工負荷由2014年的30%提升至2018年的60%,進口原油在其加工量中的比重由21%提升至71%。總體來看,政策開放促進傳統產能快速釋放,我國煉油工業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發展的趨勢。
但是,我國煉廠數量多,平均規模小的問題依然突出。2018年中國煉廠平均規模僅87千桶/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剔除小于40千桶/日低效或無效產能,2018年我國煉廠加工負荷率可達82%左右。因此,結構調整將成為中國煉油工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趙睿認為,在競爭主體多元化態勢影響下,我國煉化市場面臨產能過剩挑戰,煉油板塊產能壓力向化工板塊傳導。2018年全國煉油開工率僅為72%,遠低于80%的世界平均水平。不過,在原油進口放寬、審批權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紅利刺激下,我國煉油規模或保持增長,過剩壓力難以緩解。隨著國內煉油結構調整,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國內煉油將進一步向化工轉型。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