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生產用黑色矩陣、M55J高強高模碳纖維復合材料、化學品超高純化技術和裝備……近年來,北京化工大學將一批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市場,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還幫助我國在國際戰略產品競賽中贏得話語權。
今年年初,教育部發布了我國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擬認定名單,北京化工大學作為教育部在京直屬高校入選。
日前,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王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北京化工大學通過校內資源聯動,與地方開展深度協同創新,打造了一條‘原始創新—放大驗證—技術轉移—創業孵化—資本化運營’的成果轉化生態鏈。”
院士牽頭解決企業難題
阻燃抑煙劑,顧名思義就是能夠阻止物體燃燒和發煙的化學助劑。火災中80%的人是由于煙氣窒息。在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抑煙劑,就能使材料在遇高熱時不易發煙、不易燃、不易蔓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段雪團隊基于零排放的原子經濟反應法創制的層狀材料清潔生產技術,其應用產品之一就是阻燃抑煙劑,而其生產原料是礦冶廢渣,實現了廢棄物到高價值產品的綠色轉化。
“段雪帶領團隊開展成果轉化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王峰介紹,1988年年初,河北一家企業因其生產的“溶解乙炔氣瓶硅酸鈣多孔填料”不過關,找到北京化工大學。當年7月,段雪與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王作新接下了這活。經過3個月的實地考察和反復實驗,段雪與王作新不僅幫助企業解決了這項技術難題,還收獲了一筆可觀的技術合作經費。
緊接著,段雪開始思考如何讓應用技術更好地服務地方企業。有了這個初步設想后他馬上著手落實,先后與6家企業簽訂了技術轉讓合同。“這也開啟了北京化工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作價入股的探索。”王峰說。
如今,北京化工大學與企業合作的案例數不勝數。2017年,北京化工大學光聚合技術研究中心與江蘇博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產學研合作,自主研發了LCD面板生產用黑色矩陣光刻膠技術,這標志著我國在LCD面板生產用黑色矩陣光刻膠技術上打破了國外企業20年來的壟斷,相關原材料技術同時也在常州強力電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技術轉化和量產,率先實現了在LCD面板類光刻膠領域、從產業鏈上游的技術和產品的完全自主國產化,突破了長期以來我國LCD面板類光刻膠技術和產品受制于人的窘境。
今年3月,大連橡膠塑料機械有限公司生產出我國首臺(套)年產35萬噸聚丙烯擠壓造粒機組。其中,北京化工大學參與的聯合攻關團隊歷時10多年,先后完成了年產20萬噸、25萬噸、30萬噸等一系列大型造粒機組的研制工作,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使我國成為繼德、日之后第三個擁有此產能裝備的國家。
校地合作落實成果轉化
記者在參觀位于北京化工大學校本部的技術轉移中心辦公場所時發現,技術轉移中心的場地并不大,工作人員也不是很多。
“受地域條件限制,我們學校的技術轉移工作人員大多分散在外地。”北京化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朱保寧告訴記者,“6+7+N”外設機構建設是北京化工大學校地科技合作的一大特色,其中“6+7+N”指的是6家校地技術轉移中心、7家區域創新研究院和300多家校企聯合研發中心。
今年9月27日,2019北京化工大學先進材料科技成果對接會在常州舉行,當天有10多項來自北京化工大學的科技成果在會上受到企業家的關注,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這得益于北京化工大學常州先進材料研究院在地方開展的工作。
王峰介紹,北京化工大學常州先進材料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從最早的產學研中心到先進材料研究院大樓,這里先后培養了數百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建成了江蘇省產研院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究所,實現了北京化工大學的科研團隊在常州扎根、技術在江蘇省轉化。
北京化工大學德陽技術轉移中心是2018年揭牌的一家校地合作機構。“這是北京化工大學在西南地區的第一個技術轉移中心,是學校貫徹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前哨站。”王峰告訴記者,中心圍繞高端化工機械制造與裝備、機械故障診斷自愈、精密注塑成型、聚合物改性與加工、生產過程信息化等領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我們就像一根連接地方政府、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紐帶,將全國高校院所好的技術帶到企業中來,讓技術更好地在企業應用轉化,同時幫助企業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引進培養創新人才。”朱保寧希望自己帶領的技術經紀人團隊可以作為橋梁,幫助企業家提煉出技術創新需求,并協助科研人員將科研數據轉化為產業化指標。
近年來,北京化工大學在多層次外設科研機構基礎上,不斷拓展新的區域和產業方向,并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比如,學校立足服務京津冀發展戰略,主動對接天津、河北及雄安新區等地方政府、企業和兄弟院校。“我們力爭把科技協同作為積聚創新性動力和激發產業活力的重要途徑。”王峰說。
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教育部 科技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北京化工大學成立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協調組織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在此基礎上,北京化工大學先后出臺了《北京化工大學學科性股份公司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化工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北京化工大學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為廣大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加完備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18年,安徽進化硅納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省阜陽市注冊成功,這是在《北京化工大學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管理辦法》指導下,北京化工大學首個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給予科研人員股權獎勵項目正式落地。北京化工大學以白炭黑制備相關發明專利技術作價1080萬元,聯合資本方設立了安徽進化硅納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技術股的70%獎勵給科研團隊成員個人并進行工商登記。
王峰指出,北京化工大學不僅通過獎勵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還積極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從而加速學校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雖然外設機構較多,但在人員選用上都是從學校派出專業人士,奔赴各地從事技術轉移和研究院管理工作。”朱保寧向記者介紹,北京化工大學采用企業化方式組建了專職的技術轉移團隊,目前培養持證技術經紀人19名。
“技術經紀人不僅需要對學校現有知識產權進行梳理,還需要加強校內重大成果產出的對接工作。”王峰說,“我們要求在各地的技術轉移分中心根據各地發展和產業布局特色分析思考中心的工作,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權屬改革難題
11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旨在解決國家法律和改革政策在北京落地實施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權屬和收益分配問題,一直是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老大難問題。有鑒于此,國務院和科技部等部門密集出臺相關文件,推動科技成果權屬和收益問題的破題。但政策真正落地實施,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11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共分六章45條,將于2020年1月1日起實施。
“旨在解決國家法律和改革政策在北京落地實施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主任王榮梅介紹,《條例》以調動各方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為核心,就落實國家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精神進行創新性制度設計。
構建權益體系
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的劉建兵博士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呼吁,要讓科研人員真正從成果轉化中得到切實的激勵和收益,才能促進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實現商業和產業化。
此次《條例》的出臺,將使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得到進一步落實。
據介紹,《條例》以“有的轉”到“有權轉”,再到 “愿意轉”“轉得順”為主線,進行了創新性設計。
王榮梅表示,“有的轉”是要解決科技成果的源頭供給問題;“有權轉”是要解決成果權益問題;“愿意轉”是要解決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問題;“轉得順”,是要解決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問題。
記者了解到,在《條例》中,“成果權益”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版本相比,已被前移到第二章,并界定了職務科技成果權利內涵和科技成果各創新主體的法律權益歸屬。
《條例》第二章指出,高校院所可以將其依法取得的職務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及相關權利,全部或者部分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并約定雙方成果轉化收入的分配方式。
同時,高校院所可以將科技人員的獎勵和報酬標準提高到不低于70%。《條例》還進一步明確國有企業、高校院所給予科技人員獎勵和報酬的支出,不受本單位工資總額和績效工資總量限制。
王榮梅表示,這樣的設計,順應了國家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精神,有助于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權益體系。
為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條例》提出,高校院所相關負責人履行了勤勉盡責義務、未牟取非法利益的,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價中因科技成果轉化后續價值變化而產生的決策責任。
賦予更大自主權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姚曉暉和團隊長期從事博物館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成立了公司進行成果轉化。因為公司仍在成長期,姚曉暉和團隊的成果轉化收益沒能兌現。
而《條例》的出臺,將有助于科研人員提前獲得收益。
記者了解到,《條例》將“事后獎勵”調整為“事后獎勵”+“事前產權激勵”并行,以探索“事前產權激勵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制度創新。
北京市司法局立法四處處長江英明介紹,《條例》也提出,在不改變權屬的前提下,賦予科研人員一定的自主實施轉化權。“單位自職務科技成果在本單位登記后無正當理由超過一年未組織實施轉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自行投資實施或者與他人合作實施轉化,單位應當對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予以支持、配合。”
而為了給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減負”,《條例》也明確了高校院所可以自主實施轉化、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資產評估。
同時,《條例》明確了市級財政資金設立的應用類科技項目產生科技成果的限時轉化制度。項目承擔者未按期轉化的,項目主管部門可以依照約定許可他人實施。
為營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氛圍,《條例》要求,高校院所應當建立符合本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點的職稱分類評審、崗位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應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隊伍建設,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明確專門機構或者專門人員負責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多部門配套銜接
近年來,隨著國家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相關政策不斷完善。
“大方向、框架性的政策已經很完善了,但政府應該進一步出臺相關實施細則,使高校院所開展相關工作有更明確的依據,使工商、稅務、科技等各個部門都能更好銜接。”劉建兵表示。
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表示,下一步將根據《條例》的規定,加快推進配套政策的“立改廢釋”。“對于新的制度要求,抓緊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對于現行的政策文件,及時梳理予以相應修改完善,確保相關政策文件與《條例》規定保持高度一致。”
此外,針對《條例》規定的權屬分配、強制轉化等重大制度創新,北京市科委等部門也將抓緊形成具體細化落實方案,切實推動《條例》各項規定落實、落細、落地,確保《條例》得到有效貫徹實施,確保創新主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的權益得到法律保障。
事實上,《條例》也規定了北京市、區政府成果轉化的職責,提出建立市級層面的促進成果轉化議事協調機制,以及市、區人民政府制定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用地用房保障政策的責任。
江英明介紹,北京市、區兩級政府將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經費的財政投入總體水平,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創新和轉化。市、區政府也將統籌制定應用場景建設有關規劃和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建設。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