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之后經過了長達五六年的油價高漲時期,盡管在前年下半年有所回落,但無論價格怎樣波動,不可否認的是,高油價時代已經到來。”在日前于東營召開的“第三屆山東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暨第二屆中外油商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助理姜鑫民如是說。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表示,“十二五”將是我國經濟由工業化中期向后期轉變的過渡時期,原材料工業的內部結構特征也將相應發生變化——傳統工業比重下降,高端和新興產業較快發展,該時期將是我國石油工業及整個原材料工業調整轉變的關鍵時期。“黃三角”的機遇
針對當前石油產業的發展現狀,白頤表示,按成品油及下游需求預測,2015年全國煉油配套產能控制在5.6億噸左右,成品油產量將達到3億噸,自給率保證在95%以上。未來幾年,我國煉油產能將繼續釋放,產能過剩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為此,需要對整體規模進行有效控制,現有項目擴能需在落實原油來源和目標市場等條件下進行,新建項目規模應不低于1000萬噸/年,爭取到2015年全國煉油行業平均能力提高到600萬噸/年,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煉油基地。對于規模較小、加工水平低的煉油企業,要根據指標加快建立退出和轉型機制。
煉油產品環保等級也是重要方面,2010年前后全國將推行汽柴油國Ⅲ標準,2012-2015年將實行國Ⅳ標準。2009年底以后投產的項目均需達到歐洲Ⅲ標準,2012-2015年按照歐洲Ⅳ標準生產。隨著我國化工輕油需求量的增長,今后煉油裝置結構應統籌考慮汽油、柴油、化工輕油的油品比例。
在產業布局上,應進一步向進口原油運輸便利、市場需求集中的地區轉移,以“兩洲一灣”為主,適度發展中西部核心區,完善沿邊地區布局,盡量少布新點,到2015年使我國煉油行業產業布局調整基本到位。
為達到以上目標,白頤建議,我們要推動以國際原油資源為基礎的戰略合作,加快原油及成品油物流系統建設,鼓勵生產主體多元化。
姜鑫民還建議,應加快儲備設施建設,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增加成品油儲備,盡快研究制定商業儲備辦法和制度。制定石化產品進出口稅收和加工貿易政策,實現國產和加工貿易進口石化產品公平稅負。
而隨著黃三角規劃獲批,當地石化企業無疑更面臨嶄新機遇。白頤認為,要發揮東營臨港條件和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建立海上通道,建設化工園區并以此為平臺,提高企業集中度,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亂象叢生
白頤表示,我國的煉油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煉油大國。截至2009年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4.5億噸/年,居世界第二位。大型化、規模化發展趨勢增強,總體供需基本平衡,柴汽比不斷提高,煉油技術水平也獲得較快發展。
但是,國內油氣資源依然供應緊張,原油產量難以在短期內大幅提升。2009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上升至53.6%,2015年預計會達到60%,同時還將面臨國際原油價格巨幅波動的影響。
中小煉油廠裝置開工率不足,去年全國平均開工率為83%,其中兩大公司開工率相對較高,而其他企業平均開工率僅為66%。
行業集中度繼急需提升,目前全國有150家左右各類煉油企業,平均規模不足300萬噸/年,一次加工能力低于3000萬噸/年的企業數量仍有50家左右,制約了行業整體規模以及裝置技術水平的提升。
白頤表示,“全社會節能減排的壓力不斷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出口受阻,中東石化產能急劇增加,國外產品沖擊國內市場,石油行業轉型已經刻不容緩。”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