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壟斷著人體磁共振設備的幾大跨國企業,被一個中國公司奪走了全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頒發的“2010年亞太地區醫學影像產品年度創新產品獎”。這個結果或許讓那幾個跨國企業吃了一驚,但是,對于這個名叫美時醫療的中國公司來說,卻是實至名歸。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Sulli-van)的年度創新產品獎授予各領 域中擁有杰出創新產品和技術的公司。此次評審中有眾多跨國公司產品入圍,美時公司卻憑借其原創高溫超導線圈技術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研發:高溫超導線圈突破“技術堡壘”
作為目前臨床醫學診斷最安全、最有效的工具,磁共振檢查技術已經4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化學、醫學獎,并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臨床醫學中迅速普及至每百萬人34臺。而在中國,磁共振成像系統的技術與市場原先掌握在幾家跨國企業手中,每百萬人只擁有1.7臺磁共振設備。美時醫療科研團隊認為, 打破跨國企業的壟斷,研發出“中華牌”磁共振成像系統,造福廣大百姓,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公司創始人兼CEO馬啟元教授為首的創業團隊曾在美國與香港研發出多項全球首創技術,這成為美時醫療取得磁共振成像領域技術領先地位的保證。醫用磁共振系統按磁場強度分為高磁場與低磁場兩大類型,50萬美元左右的低磁共振設備價格實惠,更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普及。但是,低場型的信號噪聲比和圖像清晰度等性能不如高場型。如何提高低場磁共振裝置的性能和功能,成為美時科研人員重點攻克的“技術堡壘”。
磁共振儀中的核心部件是射頻線圈,相當于航天器的“電子眼”。終于,美時拿出了這樣的成果:自主研發出高溫超導射頻線圈,在不必增磁的前提下,提高磁共振信號檢測靈敏度,進而將圖像清晰度提高300%至500%,使低場型核磁共振系統的成像達到了高場型的效果。上海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克敏教授也表示,運用高溫超導射頻線圈之后,低場型機成片非常清晰,將大大提高診療的準確性。
目標:5年之中躋身全球第五
目前全球磁共振設備每年產值約為50億美元,并且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長。GE、西門子、飛利浦、日立、東芝等是這個產業的“龍頭”。而美時醫療的目標是用5年時間進入全球前五。
馬啟元透露的目標絕非妄言。美時醫療2007年開始正式運營。兩年后的2009年7月14日,基于高溫超導線圈的美時新型磁共振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美國FDA認證,面向全球銷售,一舉打破世界高端磁共振設備壟斷格局。在同一年,美時醫療入駐泰州醫藥城,先期投資1000萬美元興建了亞洲最大的磁共振設備生產基地。
在一系列研發成果支撐下,美時列出了產品目錄:2010年,永磁全身機與骨科機上市;2011年,超導全身機和兒科機上市;2012年,超導婦科機上市。而生產計劃則成倍增長:2010年年產60臺,2011年年產 150 臺,2012 年年產300 臺,2013 年年產 500 臺,2014 年年產800 臺。
美時的銷售計劃現實而科學:利用自主技術帶來的價格優勢,從逐漸占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開始,實現躋身國際市場。
相比X射線、CT等,磁共振成像檢測系統不僅輻射低而且清晰度高,能為醫生診斷提供更加準確的疾病信息。但是,由于價格高昂,中國目前只有約2300臺核磁共振機,且基本集中于市級以上醫院,而數量龐大且擔負早期診斷重任的縣級醫院大多不具備引進磁共振條件。美時醫療自主技術產品打破價格堅冰后,我國中小醫院核磁共振的普及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