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能源局和國家統計局近日針對所謂“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做出澄清:根據中美官方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比美國少2億多噸標準油,人均消費約為美國的1/5。
有關“中國能源消費世界第一”的說法,實質上來源于國際能源署前不久公布的統計數據。國際能源署在國際上被視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俱樂部”,不真實的“中國數據”背后隱含著什么邏輯?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接二連三,如“中國人口威脅論”、“中國糧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等,近年來又盛行“中國能源威脅論”。有西方論者稱,“中國石油消費量的猛增可能會破壞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與安全”,“中國在非洲掠奪石油資源”,“中國大量儲備石油會導致全球原油價格走高”等等。這一次國際能源署公布“中國能源消費世界第一”,迅即為西方各大媒體報道,“中國能源威脅論”一時間甚囂塵上。
“中國能源消費世界第一”的說法,顯然有利于西方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一步向中國施壓。去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結束后,一些西方國家無理指責中國等新興國家不合作。坎昆氣候變化大會將于今年年底召開,一些人又在制造針對中國的輿論壓力,試圖讓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承擔與發達國家一樣的減排任務。將簡單的能源消費問題“政治化”,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只談“共同承擔”,不提“區別對待”,這顯然是種一廂情愿的邏輯。
此外,有分析認為,國際能源署提出“中國能源消費世界第一”或許還有其他意圖,那就是向中國顯示其“重要性和權威性”,以促使中國盡快加入該組織。近年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已經逐漸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主角”,但在是否加入這個由發達國家控制的國際組織問題上,中國一直持謹慎態度,因為中國清醒認識到自己的發展中國家屬性。
隨著國際能源署成員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比例不斷下降,該組織逐漸演化成全球能源市場“配角”,其代表性、有效性和重要性大打折扣,在維護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作用大不如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直言,“缺少在全球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中有重大影響的國家的全面參與,國際能源署將有可能淪為一個低效的、次要的乃至純粹過時的、可有可無的國際組織”。對國際能源署來說,重要的是主動適應全球能源版圖新格局、妥善處理傳統能源強國與新興能源大國之間的復雜關系,而發布不真實的數據顯然于人于己都沒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