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0》。《報告》構建了對科學發展進行定量監測和動態評估的框架,對我國內地31個省、區、市的“科學發展總水平”進行了全面的定量測評,結果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位列前五。
關于科學發展,各方面有著太多太多的論述,但由中科院的科研人員采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手段,以定量測評的方法來研究某個地區的科學發展水平,還是顯得比較“新鮮”。《報告》為全國各地所做的“科學發展總水平”的排序具有什么樣的科學性?為此,科技日報對有關專家進行了專訪。
為各地科學發展水平排序有“客觀標準”
《報告》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科學發展總水平進行了排序(由于資料口徑原因暫未包括港、澳、臺)。分列1至10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廣東、福建、遼寧、山東、重慶;列11至20位的是:海南、陜西、黑龍江、安徽、湖南、江西、吉林、湖北、內蒙古和四川;列21至31的是:河南、河北、云南、山西、廣西、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貴州、西藏。
“我們的排序是有客觀標準的。”《報告》主編、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牛文元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報告》是在統計了各區域的創新發展指數、資源節約指數、環境友好指數、社會公平指數和管理質量指數之后得出的結論。
比如在創新發展指數中,包括互聯網上網人數占總人口比例、人均教育經費支出、萬人中擁有的大學生數量、高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例、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萬人專利授權量等;資源節約指數包括萬元GDP的水耗和能耗、人均GDP和地均GDP、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社會公平指數包括最高收入行業與最低收入行業收入比、不同類型企業職工平均收入差異、城鄉居民收入比等。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報告》副主編楊多貴進一步解釋說,用于統計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以及一些部門發布的統計報告,如教育統計年鑒、科技統計年鑒、環境統計年鑒等國家公開發布的數據。在進行歷史分析的時候,則采用了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數據。這種“嚴格按照指標體系進行定量的測算和分析,人為因素比較小”。
三個“零增長”依據是什么
引人注目的是,《報告》還提出了中國實現綠色發展必須躍上“三大基本臺階”:一是到2030年,實現人口數量和規模的“零增長”,同時實現人口質量的極大提高;二是到2040年,實現資源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長”,同時實現社會財富的極大提高;三是到2050年,實現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同時實現環境質量和生態安全的極大提高。
“只有人口‘零增長’,才能減小人口對資源消耗和生態退化的壓力,才有可能實現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楊多貴稱,一個地區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目前的人口狀況、人口構成都有關系。為此研究人員選取了人均GDP、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化率、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總和生育率5個指標來計算一個地區的人口發展指數。
《報告》的結論是,上海、天津、北京三地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同時人口自然增長率本身較低,有望在2020年前率先實現“人口零增長”;遼寧、江蘇、吉林、浙江、黑龍江、湖北、內蒙古、廣東等地區將隨后于2020年到2025年之間實現“人口零增長”。
而測算各地實現“資源能源消耗零增長”的時間,研究人員主要參考了人均GDP、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地區產業結構、人口增長率等指標。測算“生態退化零增長”的時間,研究人員首先定義了一個地區的生態恢復指數:一是區域資源稟賦,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指數、水資源指數、氣候資源指數和生物資源指數;二是區域環境水平,主要包括“三廢”排放強度指數、大氣污染指數和水污染指數;三是區域生態水平,主要包括生態脆弱指數、氣候變異指數和土地退化指數;四是區域抗逆水平,主要包括環境治理指數和生態保護指數。“我們將這四類績效指標進行整合,得出了各區域的生態恢復指數,進而測算出了各地實現‘生態退化零增長’的時間表。”楊多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