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儲量中,煤炭只夠開采230年,石油只夠開采43年,天然氣只夠開采62年。中國人均煤炭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更是只有世界人均的十五分之一,形勢就更為嚴峻。按照現有消耗速度,中國的煤炭儲量只能開采80多年,石油儲量只能開采11.4年。
但中國的能源浪費現象又非常嚴重。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能源投入,主要表現為“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產出)。目前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國的4.3倍,德、法的8倍,日本、瑞士的11倍。能源系數總效率僅約10%,高達90%的能源在加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過程中損失和浪費掉了。
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也很不合理。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氣占3.4%,非化石能源只占9.9%。中國發電量的83%依賴于煤炭(火電),但火力發電廠也是污染排放大戶。火力發電廠每發1度電,要排放1.2千克二氧化碳、9克二氧化硫、4克氮氧化物。2009年中國火力發電量為29814億度,污染極為驚人。所以中國必須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加大核電和水力發電比重。
而且中國火力發電廠整體上效率偏低,大多在27%~33%之間。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的熱效率可高達45%,中國火電廠提高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火電中的小火電機組占了相當比重,其效率平均比大型發電機組低10%以上,對環境的污染也更驚人。一手抓淘汰落后產能(小火電),一手抓節能減排(大中型機組),在很長時期內是中國工業的一項艱巨任務。
傳統能源總有用完的那一天。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才是正道。隨著能源資源的日益減少,未來能源資源一定會賣成天價以體現其稀缺性,屆時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哪個國家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越低,哪個國家就可以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掌控更多的話語權。這方面發達國家又先行一步。以英國為例,2009年英國石油需求比2008年下降4.5%,天然氣需求減少7.5%,凈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9.75%。德國和北歐國家更是公認的“低碳經濟”先驅。
筆者認為,低碳經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四層意思:一是能不用就不用,盡量節約資源;二是能少用就少用,盡量使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三是投入產出最大化,盡量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四是大力推廣綠色制造、清潔生產技術,盡量減少碳排放。
自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各地政府都把保增長列為首要任務,上了很多大項目。據透露,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用于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資金達到2100億元,加上支持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3700億元,綠色投資比例達到14.5%,這體現了中央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85.5%的資金與節能減排關系不大,絕大部分投資以擴大產能為中心,為保證如此巨額的投資萬無一失,采用了最成熟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但這些技術絕大多數已達到了現有生產方式的極限,客觀上加重了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依賴,與發展低碳經濟的愿景背道而馳。低碳經濟意味著要改進工藝技術,并不像抑制產能過剩那么簡單。比如目前全國鋼鐵產能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2億噸。真要用低碳標準改造,對象就不是那過剩的2億噸鋼鐵,而是整整7億噸鋼鐵!從這個角度看,發展低碳經濟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最關鍵的是,高碳發展意味著中國將為碳排放權埋單。中國并不掌握“低碳經濟”的核心知識產權,很有可能走上“引進—落后—再引進”的老路。但真正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很長時期內中國必然處于低碳經濟產業鏈的低端環節。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42種技術中國目前尚未掌握核心技術,這意味著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用巨額財富“進口”。如果再不用鐵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在低碳經濟時代恐怕仍是“代工”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