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個月我國汽車累計產銷雙雙超過1600萬輛。圖為在江西九江昌河鈴木汽車有限公司,工人們在組裝汽車。新華社發
即將過去的2010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中國經濟經歷了發展更強勁、更具進取性,同時也是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一年。
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磨礪,中國經濟在這一年增強了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積累了新經驗,迸發出了新活力。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GDP為1.33萬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0.0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發展方式 鳳凰涅槃
經濟回眸 吉利“迎娶”沃爾沃
2010年3月28日,中國民營企業吉利與“國際名媛”沃爾沃聯姻,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吉利以18億美元收購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轎車100%的股權以及相關資產,為中國眾多成長迅速的自主品牌,探索出一條海外收購之路。
汽車產業是整個工業的縮影。作為世界上第一制造大國,2010年中國在一個全球資源、全球市場、全球規則的世界繼續一路向前奔跑。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懂得,唯有在自主品牌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才能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強大的力量。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表示,工業化的繼續快速推進,產業發展的創新突破,將使中國不僅只是制造大國,而且成為創造大國;不僅只是世界工廠,而且成為巨大的新興市場——而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和根本途徑。
這是一條不加快轉變就難以為繼的“必由之路”——資源約束正成為中國工業化遇到的突出問題。今年以來,有色金屬價格持續上漲,進口銅、鋅的期貨價格漲幅均在100%至200%之間。鐵礦石、石油、銅、鈾等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潛在風險日益加大;這是一條不加快轉變就難以支撐的“負重之路”——粗放式經濟增長的慣性依然存在,使得轉型依然是一個普遍難題。2009年,中國創造了占世界8%左右的GDP,卻消耗了世界上45.6%的煤炭、40%左右的水泥和鋼鐵;這是一條不加快轉變難以生存的“突圍之路”——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使得原本高歌猛進的工業經濟突然遭遇拐點,紡織、輕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許多行業工業生產緊急剎車,珠三角、長三角等地數以千計的企業在危機襲來時宣告垮掉……
“不摒棄粗放的發展方式,就不可能看到未來的希望。”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帆說。
中國,正探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生動力。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一場偉大的變革,使舊有的、傳統的經濟模式發生裂變。這個裂變就像鳳凰涅槃一樣,浴火重生。
綠色經濟映照藍天白云
經濟回眸 云南最老煉鐵高爐拆除
2010年9月29日17時,隨著大吊車將切割開的管道慢慢吊起,為中國鋼鐵產業服務了52年的昆鋼2號煉鐵高爐正式淘汰拆除,這個云南省現存最老的高爐年產量33萬噸,占昆鋼股份公司目前產量的1/10。2010年,中國為節能減排,甚至不惜放慢經濟增速。
2010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噸標準煤下降到1噸標準煤以下,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為確保上述目標的實現,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將對完不成減排任務的地方政府領導人實行問責制。
“留住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讓人民群眾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云南寧可犧牲一些發展速度,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云南工信委副主任許云表示,云南用先進工藝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含碳量低下去,含“金”量高起來。過去煙霧彌漫的廠區上空,開始露出藍天白云。
2010年,我國預計關停小火電機組100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2500萬噸、煉鋼產能600萬噸、水泥產能5000萬噸,將再形成1600萬噸標煤的節能量。
“截至今年9月底,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落后設備已拆除。”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中國的努力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為今后節能減排積累經驗,奠定基礎,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
創新發展馳騁中國大地
經濟回眸 中國高鐵創造新世界紀錄
300公里,這是波音飛機起飛的時速!486.1公里,這是中國高鐵跑出的時速!
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間的綜合試驗中,由中國南車集團研制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跑出486.1公里的超高時速,堪稱“陸地飛行”!中國高鐵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
當中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沖上486公里時速后,乘坐體驗的記者并沒有感覺到耳膜發脹。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表示,這是因為新一代高速列車的氣密強度已經大大提升的緣故。“我現在可以自豪地說,僅列車氣密強度這一項指標,中國的機車裝備制造業就領先日本和歐洲10年。”張曙光說。
作為中國先進制造業的杰出代表,中國高鐵通過不斷創新,從追趕者逐步成為世界的引領者,并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此外,中國在載人航天、繞月工程、TD-SCDMA、高性能計算機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
國慶節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比亞迪長沙工廠的工作人員仍在緊張忙碌著,這是“股神”巴菲特中國之行的最后一站。吸引這位億萬富翁的是比亞迪的純電動汽車,一次充電續航里程300公里的紀錄,使得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走在世界前列。
在創新的國際化道路上領跑的還有深圳華為。擁有上萬高級研發人員,2010年研發投入額達到17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10%,使得華為的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如今,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球100多個國家,為全球1/3的人口提供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向這個東方民營企業伸出合作之手。
2010年,中國著眼于布局后金融危機時代、占領新興產業制高點,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望達到8%左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培育壯大,將為“十二五”以至更長時期內的中國經濟添加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