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王優玲)中國首套太陽能提水抗旱系統近日在河南成功運行,很好地解決了有水無電地區的農田灌溉問題,成為利用新能源成功抗旱澆麥的示范。
2010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一場特大干旱嚴重威脅著中國河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
河南省方城縣的農民更是心急如焚。方城縣幾年前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按每100畝耕地建一口水井。但是,由于缺乏應急電源,他們眼瞅著水井里的水卻沒辦法提水澆灌干裂的麥田。
得知這一情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立即派人到方城縣實地調研,并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迅速啟動了中國節能“陽光抗旱工程”,利用太陽能提水灌溉支援河南抗旱。
經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小麥專家郭天財推薦,由河南農業大學派駐方城主抓科技的縣政府副縣長胡彥民牽頭,最終將太陽能提水抗旱系統確定在方城趙河鎮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綜合改革試驗區投入使用。
根據方案,一個裝機7千瓦的小型太陽能電站安裝完畢。經過緊張調試,2月11日,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清澈的井水源源不斷地流到了干旱的麥田里,滋潤著干渴的麥苗,太陽能提水抗旱系統一次性運行成功,萬畝試驗良田旱情得到緩解。
“太陽能提水抗旱澆麥既不用油又不用電,給老百姓送來了及時雨!”胡彥民說。
據了解,“太陽能提水抗旱澆麥系統”主要由太陽能電池陣列、逆變控制系統、提送水系統三部分組成。太陽能電池陣列由64塊太陽能電池板組成,總面積77平方米,與水平面成45度角傾斜,吸收太陽能產生高壓直流電,通過控制器轉化成動力交流電,總功率7680瓦,推動水泵提水工作。
根據第一座抗旱提水電站的成功經驗,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目前正在設計優化方案并組織貨源,爭取在最短時間內,為方城縣配備500座太陽能提水電站,徹底解決萬畝高產試驗良田的灌溉問題,并在解百姓所急的基礎上,考慮平戰結合,將太陽能提水電站移動串聯并網,為當地農民提供綠色電力,以解決當地電力不足的問題。
目前,在河南省方城縣安裝了多套“太陽能提水抗旱澆麥系統”,每套系統從早上9點左右開始出水工作,一直可以工作到下午5點左右太陽落山,這8個小時內出水量一直很豐富,尤其是中午日照充足時,出水量非常大。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上海國際節能環保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說,太陽能提水抗旱澆麥系統在有水無電地區可以大顯身手,即使水位有100多米深也沒有問題,只要加大裝機容量,使用高揚程水泵即可。
中國節能太陽能項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套太陽能提水抗旱系統使用壽命為25年,可節約農民大量的電費油費,旱天利用太陽光照進行抗旱,抗旱結束后可將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量并入國家電網,使太陽能這種清潔能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送電下鄉”工程實施中,中國開始在西北偏遠無電地區推廣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以解決邊遠地區農牧民用電問題。
這位負責人說,“太陽能提水抗旱澆麥系統”從原理上講它是一種成熟技術,類似于一般的小型民用離網型太陽能電站。它的關鍵點在于應用創新。現在,太陽能可與抗旱結合起來,如果得到推廣,那么還可以將新能源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