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號”返回艙、“嫦娥三號”著陸器、世界上算得最快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標志著高端集成電路制造裝備突破性進展的65納米刻蝕機……兩會間亮相北京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折射出五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
“十一五”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第一個五年。堅持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科技界在黨和國家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支撐了一批新興產業、培養了一批領軍人才。
科技投入年均遞增20%,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世界第一
“十一五”期間,科技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國家戰略深入人心。
五年來,全社會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我國科研經費總額達到6980億元,是2005年的2.8倍,由2005年的全球第6位上升至第3位。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
同時,中央和地方財政科技投入結構更趨合理,比例約為1:1。基礎研究投入穩定增長,2010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經費30億元,為2005年的5倍;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支持經費30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達103億元,為2005年的4倍。
“2010年,我國從事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活動人數達到255萬人年,超過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5700萬人,居世界第一,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資源保障。”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自主創新之源。“十一五”期間,我國科學家在世界科技舞臺取得多個“首次”或“第一”,部分領域比肩國際前沿。基礎研究領域,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量子糾纏交換,新型鐵基超導材料將我國凝聚態物理學研究推向了世界最前沿;在世界上第一次獲得完全由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制備的活體小鼠。
前沿技術研究領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相繼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十一五”,諸多的中國科技壯舉令世界矚目。“十二五”,更多的中國科技夢想將實現。
重大專項:“大兵團作戰”催生更多“中國創造”
12英寸65納米刻蝕機在5個亞洲客戶芯片生產線投入使用。
在TD-SCDMA基礎上,研發出TD-LTE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技術標準提案入選國際電信聯盟后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