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8月8日
京衛生物科技孵化器揭牌
本報記者 鄧淑華攝影報道
8月1日,京衛生物科技孵化器及京衛燕康藥物研究所共享實驗室在北京舉行揭牌儀式。
在我國,這樣普通的孵化器成立儀式,平均每個星期就會上演一次。自1987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誕生以來,我國在24年里一共建成1000多家孵化器,其中納入國家火炬計劃統計體系的共有894家。
然而,當我們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審視這家攜帶特殊“基因”——由孵化器畢業企業創辦的孵化器時,會發現這一事件在我國孵化器發展史乃至科技創業史上均可謂意義深遠。
正是這樣一家小小的“孵二代”,演繹了孵化企業對區域經濟與科技創新的反哺作用與回饋功能,折射了10多年來我國孵化器發展的時代變遷與功能創新。
孵化成長史
時光追溯到12年前。1999年,十幾名轉業軍人來到中關村豐臺園,共同創辦了北京京衛國康醫藥有限公司。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京衛藥業組織成立了屬于自己的藥物研究所,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研發對企業、對社會有價值的項目,京衛藥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著。
隨后發生的一件事,讓京衛藥業正式和孵化器結緣。2004年,北京中關村豐臺園孵化器網絡的牽頭單位中關村豐臺園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北京IBI”)與北京航天海鷹公司合作,將坐落于中關村豐臺園產業基地一期的“航天海鷹科技園”8.1萬平方米空間正式納入中關村豐臺園孵化器網絡,這也正是京衛藥業的辦公所在地。
這樣,京衛藥業正式成為中關村豐臺園孵化器網絡的一家在孵企業。
加入這一大集體后,京衛藥業開始享受北京IBI提供的各項孵化服務。京衛藥業也正式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2005年,京衛藥業成為全國首家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企業,由京衛藥業上線的“藥房網”也成為國內第一家合法的網上藥店。京衛藥業以藥房網全國網絡為平臺,以最先進的呼叫中心為樞紐,配合第三方醫藥物流系統,將醫療衛生服務延伸到社區、郊區、農村,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完善的藥品配送服務。
在孵化器的幾年,京衛藥業的發展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短短4年間,京衛藥業在國內92個城市建立了分站,發展加盟連鎖藥店4294家,注冊會員近百萬。京衛藥業也始終保持著每年30%以上的增長態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藥研發、藥品生產、藥品分銷、藥品零售模式。
企業的飛速成長,也對發展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6月28日,京衛藥業正式從海鷹飛航孵化器(原“航天海鷹孵化器”)畢業,遷入了新辦公地點——占地8000余平米,總建筑面積為18000平米的京衛大廈。
從海鷹科技大廈10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到20000平方米的京衛大廈,它們見證了一段創業傳奇,也見證了一個孵化企業的成長史。
催生“孵二代”
從孵化器畢業后,京衛藥業仍然作為中關村豐臺園的一家重要企業,享受園區的各種優惠政策和支持。
“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中關村豐臺園建立了‘一對一’聯系機制,定期走訪企業,了解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京衛生物科技孵化器主任、京衛藥業10年老員工張可朋表示,“京衛藥業是一家在中關村豐臺園土生土長的企業,在這里創立、孵化、成長,我們對這片土地感情很深,希望在這里能夠進一步發展壯大。”
在隨后的幾年里,京衛藥業發展迅速,企業對創新和研發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在中關村豐臺園的資金和設備支持下,京衛藥業建立了總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的生物醫藥實驗室,同時形成了非常完備的物流體系。
這些優勢讓北京IBI相關負責人看在眼里。“京衛藥業自身是從孵化器里成長起來的,有被孵化的經驗。同時,它們在研發和銷售、物流體系等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這些都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所不具備的,對于醫藥類中小企業有極大的吸引力;此外,從國家到北京市、豐臺區,都對孵化器有很多獎勵政策。因此,我們建議京衛藥業在做好自身發展同時,投身孵化器事業。”北京IBI主任程軍表示。
和10年前相比,今天的孵化器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孵化器的投資主體由過去的政府為主,發展到今天的多元化;孵化器所提供的服務也更加豐富,從過去簡單的物業管理、政策咨詢等常規服務,發展到專業孵化、持股孵化等增值性服務。
通過一段時間的溝通,京衛藥業負責人逐漸了解了新時期的孵化器內涵,并對創建孵化器的增長點有了更深的認識。京衛藥業意識到,創建孵化器不僅可以盤活閑置場地,提高實驗室公共服務平臺利用率,而且可以以資本為紐帶,實現生物醫藥企業與項目的持股孵化。
最終,京衛藥業對創建孵化器產生了濃厚興趣。經董事會討論,京衛藥業最終正式啟動了京衛生物科技孵化器及共享實驗室項目。京衛孵化器及共享實驗室面積共5000平方米,可吸引前沿的、市場潛力型生物醫藥高科技企業和項目,結合京衛藥業資源,以規模化、規范化模式進行孵育,實現在孵企業健康、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