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羅沙 張云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說,未來五年,中國將繼續推進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分步開展深空探測活動。
白皮書說,中國將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為載人航天后續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基礎。發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與已在軌飛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無人或載人交會對接。
同時,中國將發射空間實驗室、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進劑補加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為空間站建設進行技術準備。開展載人登月前期方案論證。
深空探測方面,白皮書表示,中國將選擇有限目標,分步開展深空探測活動。
白皮書說,中國將按照“繞、落、回”三步走的發展思路,繼續推進月球探測工程建設,發射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測器,實現在月球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完成月球探測第二步任務。啟動實施以月面采樣返回為目標的月球探測第三步任務。
此外,中國將開展深空探測專項論證,推進開展對太陽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陽的探測活動。
中國將擴大衛星應用規模 提高空間數據自給率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余曉潔 程志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29日發表的《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中國將進一步完善衛星應用服務體系,擴大衛星應用規模,促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滿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
空間應用方面,白皮書表示,將加強對地觀測衛星數據共享和綜合應用,提高空間數據自給率。進一步加強通信廣播衛星在公共服務領域和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應用。建設和完善地面測控段,推進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的性能監測評估系統建設,重點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的應用。
中國將加強運載火箭建設、發展新型衛星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羅沙 左元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29日發表的《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說,未來五年,中國將加強航天運輸系統建設,不斷完善運載火箭型譜,提升進入空間的能力,發展新型科學衛星與技術試驗衛星。
白皮書說,未來五年,中國將增強現役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和運載火箭上面級,實現“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開展重型運載火箭專項論證和關鍵技術預先研究。
2006年以來中國運載火箭、人造衛星技術快速發展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羅沙 田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29日發表的《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說,2006年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實現快速發展,運載火箭可靠性顯著增強,人造地球衛星技術大幅提升。
白皮書指出,2006年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67次發射任務,把79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顯著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制取得重大進展。
“十一五”期間 中國航天群“星”璀璨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余曉潔 傅雙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2006年以來,我國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衛星與技術試驗衛星群“星”璀璨。
對地觀測衛星方面,基本建成“風云”、“海洋”、“資源”、“遙感”、“天繪”等衛星系列和“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風云”氣象衛星具備全球、三維、多光譜的定量觀測能力,“風云二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實現雙星觀測、在軌備份,“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午星和下午星的雙星組網觀測。“海洋”水色衛星成像幅寬增加一倍,重訪周期大幅縮短。2011年8月發射的首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具備全天候、全天時的微波觀測能力。“資源”衛星的空間分辨率和圖像質量得到較大幅度提升。“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具備中分辨率、寬覆蓋、高重訪的災害監測能力。2010年,正式啟動實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科技專項。
中國將發射“神九”“神十”與“天宮一號”對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201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未來五年中國將繼續推進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為載人航天后續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基礎。
白皮書透露,“十二五”期間,中國將發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與已在軌飛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無人或載人交會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