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并網實際上在智能并網的范疇里,是一個比較窄的問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不管是政府部門、工業部門還是學術部門,現都在討論智能并網的各種問題,獲得普遍認可的是要促進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在并網當中的利用,這是實現智能并網核心目標之一。
1 中國風電發展現狀
中國的風電發展藍圖規劃了8大風電企業。根據國家發改委規劃,風電并網規模到2012年底將達到6000萬千瓦,這一數字現在是4000萬千瓦,發展速度之快由此可見。據預測,在現代核電發展面臨困難的情況下,風電即將成為第三大電力主業。
談到注入率,很多人以丹麥為例,實際上從風電并網引發的問題的角度來看,丹麥的注入率是沒有代表性的。我國如內蒙、甘肅、西寧等地,現風電的注入率已經超過當地電網的20%-30%。所以,風電已成為主力電之一,這個概念是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2 電力系統可靠運行的基本問題
在談風電之前,先簡單地介紹一下電力系統在運行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供電充裕性,即足夠發電滿足峰荷的能力;二是安全穩定性,即在電網面臨各種擾動的情況下恢復平衡的能力。以上是電力系統現在在運行方面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
供電充裕性問題,從時間尺度來講,是一個靜態問題,而安全穩定性問題是一個動態問題。那么,如何能夠保證供電充裕的問題主要是從幾個方面體現的,包括負荷靜態特性、發電/輸電規劃、系統運行調度。保證安全穩定性問題也包括幾個關鍵的因素,如負荷的動態特性、電源動態特性、系統的控制保護。
3 風電與常規發電的區別
在風電并網以后,從長時間的角度,可以把風電看成靜負荷,風電并網對靜負荷的影響是一方面;另外風電作為電源,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其動態發電跟常規的同步發電有非常大的區別,這個區別對于電力系統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問題。
談到風電并網帶來的問題,首先是要考慮風電作為一個電源,跟常規電源的區別,這是整個問題最核心的因素。實際上就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風電場合的區域風電出力,當然這個決定因素是氣象,另外風機本身對它的出力在一定的情況下有可控性,即氣象擾動作用下的動態出力相應特性。另一方面,是作為一個電源它的動態內電勢,電源都具有內電勢,在整個的電力系統里,各個電源在運行過程當中是不是能夠保持穩定、保持同步,即電網電壓擾動作用下的動態內電勢相應特性。風電作為一個電源,它的內電勢相應特性與常規發電有非常大的區別。
以上是兩個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最主要的、核心的區別。這個區別從根本上很明確,主要是一次資源特性的區別,從燒煤到燃氣,現在風電的資源是風。另外就是發電設備本身及其控制方式的區別。那么,這個區別的內涵,從時間尺度比較大的、靜態出力的角度講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波動性,二是預測結果不確定性。很多人都認為風電是隨機的,實際上這一說法并不準確,如果預測結果是完全確定的話,風電的出力就不是隨機的。所以,到底系統帶來多少不確定性,是取決于預測結果有多少不確定性,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從動態的角度來講,實際上也有兩個核心的區別,一是隨動同步的問題。風電作為電源,它的同步方式跟常規電源的同步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二是弱抗擾性和弱支撐性,常規電廠的動態特性在控制設計上總是面臨電氣、電網的電氣保護,它的反應總是朝著穩定的電氣去設計的。但是風電不一樣,風電當前的控制設計是完全不管這些擾動的,換句話講,在電網出現短時間尺度擾動的時候,風電不會去響應這些擾動,平抑這些擾動、維持電網穩定的負擔就落到了同步發電機上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這兩個方面給電網的供電充裕性和安全問題帶來很大的影響。
出力波動及預測誤差的時空特性是基礎研究課題。我覺得對于波動存在很多的誤區,大家經常說風電有秒級的波動、分鐘級的波動,從電力系統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是不全面的。因為電力系統看到的不是一臺風級的處理,也不是一個風電場的處理,只要是并到電網來了,電網看到的是整個并在電網的風電總體數。所以,風機的處理和整個電網的處理完全不一樣?,F在大家有共識,電網看到的風電波動基本上是在幾十分鐘以上,電網不可能看到秒級的波動、也沒有分鐘級,這是從波動的角度來看。另一方面,從預測誤差的角度,現在也存在很多觀點,如經常有人說預測軟件已經達到多少誤差,這其中也存在很多誤區。誤差首先是跟預測時間尺度、空間有關系,時間尺度越長,則精度越大;空間的尺度越大,則精度越高。就是說談預測軟件一定要談到時間和空間的尺度。
4 我國風電發展面臨的獨特挑戰
從整體來講,風電并網以后,一方面帶來的是風電的充裕問題,主要是公共預測的不確定性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整個電網的穩定問題,這個主要的因素是電網的動態特性。在我國,風電的開發模式跟國際上有很大的區別,這種區別引起了在這兩個關鍵問題上的中國新的特色。
(1)高集中度開發
我們國家風電開發的密度非常高,總的來講,基本上是國際上的3倍。這帶來什么問題呢? 高集中度開發時區域風電場間出力波動的“強相關性”,嚴重惡化系統供電平衡問題。
(2)長距離傳輸
我們國家都是在三北地區供電,如甘肅,風電場距離蘭州838公里,規劃到達湖南的輸電線路傳輸距離達2800多公里。而在國際上,傳輸距離較近,與我國的情況差別非常大。那么遠距離輸送風電帶來了什么問題?除普遍關注的風電并網的問題之外,帶來的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遠距離輸電時發電單元間的擾動“強耦合性”,嚴重惡化電力系統動態穩定問題。
5 未來研究方向
針對以上問題,從基礎研究的角度來講,對風電的波動、預測有三個基本問題:首先是風電怎么預測;其次,風電廠本身的風機控制系統,對風電波動是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的,這種可控性需要被利用起來。再次,了解了風電在大區域里面怎么去波動以后,如何去規劃相應的電源、電源的組成,尤其是響應速度,此外,如何去規劃輸電,以及這些電源和輸電規劃以后剩下實時的調度問題。
從穩定的角度來講,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是辨識干擾。第二是在辨識這些擾動的特征以后,如何優化整個系統?
從波動引起的供電的充裕性問題,我認為需要出現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從預測角度上,這種預測是為了讓預測能夠抓住風電處理的變化率,預測必須要由靜態走到動態。另外從規劃的角度來講,裝機容量的規劃必須過渡到容量變化的內容里。從調度的角度來講,是有驅動性的。如果風電的預測不夠準確,調度必須要從確定性過渡到這個層面。
(以上內容根據袁小明教授于2011中國自動化大會上所做報告整理)
袁小明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973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2002-2008 年任GE 全球研究中心(上海)電力電子研究室經理,2009年后任GE 全球研究中心(美國)電氣總工程師。山東大學獲得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業學士學位,浙江大學獲得電力電子專業碩士學位,卡特琳娜聯邦大學(巴西)獲得電力電子專業博士學位。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