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能源報
自主創新是前提,“頂層”推動、明確戰略部署并有效整合資源是關鍵
向內看,也向外看,是很多產業做大做強、走出國門的必由之路,眼下的中國核電亦是如此。
福島事故雖放緩了中國核電發展的步伐,但“重啟”的信心即將變為行動。整個行業除了翹首以盼核電“回春”,更期待中國能大步挺進世界核電強國的隊伍。
“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依然選擇發展核電來解決能源供應問題,說明世界核電市場的需求正開始新一輪崛起。”一位業內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必須抓住這個機遇,實現自主品牌核電技術走出去,因為我們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條件和時機。”
自主品牌呼之欲出
二十多年“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經歷讓中國核電逐漸成熟,但是,中國核電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是什么阻擋了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步伐?
“真正‘走出去’,需要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中國制造依托的是中國技術,而不是法國造或者美國造。”上述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核電雖有眼下如此大的規模,卻不能像美國、法國、俄羅斯及日本、韓國一樣實現百萬千瓦級商用核電技術出口,原因就在于一直沒有結出真正的“中國果實”。
而多年來,我國僅有的出口項目也只有中核集團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項目。
然而,遺憾只是短暫的,中國核電實現技術突圍的時間正悄悄逼近。眼下,業內的共識在于,要實現與其他核電強國的抗衡,并帶動國內大量成套設備的出口,還得靠自主的三代核電技術。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正在開發先進的三代核電技術,有望形成走向國際市場的品牌。在我國大型商用核電站的設計、建造及運營水平實現不斷跨越的同時,大型商用核電技術將實現出口。
據了解,上述三家集團核電“走出去”的技術分別為ACP1000、ACPR1000以及CAP1400。
由于更先進的設計理念及更高的安全性,中國核電“走出去”的起點直接定位在三代技術上。
相關資料顯示,中核集團在引進消化和吸收AP1000基礎上結合集成自主的原型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商業堆、加拿大重水堆、俄羅斯VVER堆的建造、運行、管理經驗,通過再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安全性更高的ACP系列三代核電技術,而ACP1000以177堆芯、“能動+非能動”的安全理念和雙層安全殼技術為標志,計劃爭取在明后年開工建設。
中廣核集團自主研發的ACPR1000采用14英尺燃料組件堆芯,實行單堆布置,采用全數字化儀控系統,具有滿足實體隔離要求的三系列安全系統配置,擁有大自由容積的雙層安全殼和內置換料水箱,配置多樣化驅動的停堆系統等。按計劃,ACPR1000將于2013年全面完成研發工作,具備實施首堆建設條件。
而作為國家重大專項的CAP1400,是在引進、消化、吸收AP1000的基礎上再創新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功率更大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品牌,預計將于2013年開工建設,2017年12月底并網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