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而上——經濟危機中的閃光產業
2007年爆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一年后迅速成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2010年世界經濟短暫回暖之后,歐債危機再度襲來……
危機接連著危機,不少國家經濟衰退、民生艱難,多個國家還在破產懸崖苦苦掙扎。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經濟劫難中,也不盡是蕭條和灰色。《環球》雜志記者對一些經濟體調研后發現,正是在經濟危機中,一些企業或行業逆勢上揚,利潤上漲,市場擴大,就業增加。這些行業中,既有迎來新生的傳統產業如汽車制造業、旅游業、奢侈品行業,也有知識密集的新技術產業,如IT、制藥業等。
在這些逆勢上揚的產業中,我們更發現一個共同的且不容忽視的因素——新興市場的崛起,特別是中國人購買力的增長——正是借助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東風,從汽車到奢侈品再到旅游業,多個產業開始了新的夢幻之旅。
以德國汽車業為例,歐洲市場疲軟,但新興市場喜人。截至2011年10月,德國對中國汽車出口同比增長20%,中國成為繼英國之后德國第二大汽車出口市場。在印度,德國轎車去年的出口額更猛增70%,市場占有率翻了一番……
逆勢上揚的行業,并不僅僅出現在西方大國。在印度,除了外界熟知的IT產業外,制藥業正成為新的增長點;在巴西,旅游業方興未艾;即使在債務纏身的希臘,新能源產業也正在迎來春天。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危機中包含有契機,契機中也夾雜著新的危機。這些逆勢上揚的產業,亦可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鏡鑒;但中國購買力因之大量外流的警訊,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逆勢行業啟示“中國制造”發展方向
世界經濟陰霾籠罩,各行業普遍遭受寒流。中國人的海外購買激情卻撥云見日,始終火熱。在美國、在歐洲,中國客潮涌而至,將一向低迷的零售業炒得火熱;奢侈品在中國找到了最慷慨的主人,他們不惜“一擲千金”;iPhone4S在中國“一機難求”,發布時甚至需要出動警力維持秩序;德國對中國汽車出口持續增長,中國躍升為其第二大汽車出口市場。
一方面中國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需求沒有滿足,另一方面國內企業卻面臨對外依存度過高、產能過剩,亟需擴大內需。矛盾的供求關系揭示了不平衡的經濟結構問題。如何能夠有效調整消費結構,擴大消費?如何將產業和需求良性結合?綜觀目前世界經濟態勢表現惹眼的國家和產業,可以給予中國產業的發展一些方向性的啟示。
首先,制造業是根本。美國前些年一直推銷所謂的“新經濟”概念,鼓吹世界產業結構正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很多國家在金融資本的主導下,走向了產業空心化和經濟泡沫化。但金融危機將泡沫吹破,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制造業空心化造成的惡果正在發酵。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創造財富的源泉。以德國為例,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經濟都萎靡不振,唯有德國不但失業率保持低位,而且經濟增長迅速。德國之所以能在世界經濟危機中保持強勁勢頭,是因為其制造業基礎雄厚。德國制造業出口貢獻了國家經濟增長的2/3,拉動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發達國家都要快。
美國也是借助工業化起步,靠強大的制造業支撐,才快速躋身于世界經濟大國的殿堂。但近些年來,美國開始實施“非工業化”政策,降低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美國制造業的萎縮和衰落,隨著制造業的大量轉移,服務業的發展在經歷了高速增長后也變得緩慢,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嚴重影響。現在,美國政府和社會已經開始反思,有些州和地方政府開始調整政策干預制造業的轉移。奧巴馬政府上臺后,重新意識到了制造業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拯救汽車工業。拯救計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保住和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千千萬萬工人、社區和公司因此受益。
與金融、投資業相比,制造業回報周期長、收益少,但是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制造業能夠提供就業崗位和提升基礎消費水平,這正是中國內需所缺乏的。因此國家需要出臺相關政策進行對制造業的扶持和優惠,鼓勵其發展。尤其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更需要在戰略上重視制造業,才能順利完成工業化過程,同時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并對第三產業的發育和高級化起到支撐作用,長遠看方能提升國家競爭力。
其次,需要提高制造產品的附加值。盡管我國號稱制造業大國,但在融資成本、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品牌營銷等方面均呈現弱勢,伴隨人力資源低成本的是相關技術的落后。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歐美需求不振,中國制造業出口疲軟。
但與此同時,德國、韓國等的制造業出口卻逆市上揚,這得益于其一貫的高質量監控和高科技研發。中國是世界工廠,德國卻是世界工廠的制造者,韓國是世界工廠的高端制造,美國是世界品牌的商業終端。在整個商業生產流通鏈上,中國制造業處于上下游的夾縫中,利潤極其微薄。近年來由于用工成本陡升,過去單純低成本低價格的戰略已經面臨困境。而且由于缺乏自主高端研發技術,可取代性強,產業極其脆弱,經濟或者匯率的微小波動都能對其形成致命的打擊。因此中國企業應當注重研發、增加產品技術含量,通過創新來提升品質,通過商業手段建立品牌,拓展營銷手段和渠道,豐富產品內涵,全方位增加產品附加值,才能提高價格競爭力,將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有的環節不斷擴展,使中國產品能夠在市場中始終保持競爭的優勢來源。同時國家應不斷完善國內市場商業環境,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物流、營銷等環節的便利度,讓中國的制造業也樂于注重開拓國內市場,使得國內大量潛在需求得到滿足。
加強戰略前瞻性、培育新的優勢產業也是中國產業應當關注的問題。在世界上,中國產業始終是追隨者,無論是時尚、潮流或是設計。
事實上,經濟的周期性變化、政治事件的發生、社會人口變遷、結構變化都會對產業造成影響,甚至有些產業會因之新生或者消亡。印度就將生產成分、工藝相同但價格便宜的仿制藥變成一個很好的增長點,因為昂貴的醫療保障體系費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國政府。
此外,隨著全世界都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與之相適應的行業也漸漸成為熱點,如護理保健業。如果提早進行護理技術、保健知識、護理人員的培訓、準備,就能夠很快的適應社會和產業變遷,甚至可以輸出技術和人才。因此,建立或者進入前瞻性行業不僅有利于產業發展,也有利于解決就業、增加收入。
世界經濟重振仍需時日,中國經濟轉型迫在眉睫。以他國發展經驗為鑒,可以知我產業興替。做強做大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夯實實業基礎、提升產業綜合實力才是發展王道。
來源:2012年3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5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