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加強東西互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獲悉,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從全國發展大局出發,積極推進東西互動,取得重要進展,東西部地區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東西互動的規模不斷擴大
長期以來,東西互動合作主要是以政府為主,東部地區通過與西部地區結對子,進行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西部地區投資環境逐步改善,為東部地區的各類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時,隨著東部地區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加快,面臨的土地、能源等資源瓶頸約束矛盾日漸突出,東部地區企業拓展發展空間的需要十分迫切。在東部地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東部地區企業紛紛西進,逐漸成為東西互動的主力軍。一個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性互動局面正在形成。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以來,東部地區到西部地區投資經營的企業新增了10多萬家,投資總額超過7000多億元,是前5年的總和;為西部地區培訓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超過15萬人次,無償捐助資金及捐贈物資折款30多億元。從2000年到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到西部地區投資經營的企業累計近20萬家,投資總額15000多億元;為西部地區培訓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超過30萬人次,無償捐助資金及捐贈物資折款100多億元。其中,僅上海企業在西部地區投資就達1700多億元,浙江、福建企業也分別達到1300多億元。
東西互動的領域不斷拓寬
隨著政府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及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東西互動的領域不斷拓寬,已經涵蓋到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特色農業發展、技術交流合作、人才培訓、對外對內開放等多種領域。
山東省在西部地區建設高等級公路500多公里,魯能集團積極參加西電東送工程,與陜西、寧夏合作建設煤電一體化項目;青島紅星化工集團在貴州投資生產的碳酸鋇和碳酸鍶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被溫家寶總理高度評價為“東西合作成功的典范”。天津天士力集團發揮技術和品牌優勢,利用西部地區獨特的資源條件,到陜西、云南、貴州等地建設中藥材生產及加工基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浙江奧康集團到重慶大規模投資建設壁山鞋業園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鞋業生產基地。廣東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平臺,2005年至2007年3年間共與西部地區簽訂合作項目700多個,合同金額1700億元。遼寧投資600萬元支持青海建立農種繁育基地,成為青海省果木、花卉、中草藥等優良農作物繁育中心。河北石家莊常山紡織集團在新疆投資建設棉花生產基地。福建先后派出500多位優秀青年教師到寧夏扶貧支教,同時還為寧夏培訓食用菌技術人員3萬多人。
東西互動的方式不斷創新
近年來,東部地區各級政府逐漸認識到,幫助西部地區發展,不僅需要“輸血”式的援助,更要采取“造血”式的支持,幫助西部地區培育自我發展能力。為此,東部地區不斷創新互動方式,通過制定專項規劃,完善政策措施,構建互動平臺,不斷推進互動合作。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都制定了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專項規劃,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還設立了專項資金,用于鼓勵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江蘇采用以開發區建設為載體的合作方式,在四川省建立了“四川?江蘇都江堰科技產業園”。天津市發揮港口優勢,積極推進大通關體系建設,與寧夏聯手開辟“無水港”,與新疆合作開通集裝箱場站。浙江、廣東、福建積極發揮商會的作用,為西進企業做好服務,成為企業西進的橋梁。東部地區各地政府還積極組織企業參加“西洽會”、“西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在西部地區舉辦的大型投資貿易洽談活動,簽約投資項目和協議投資額穩步增長。東部地區通過這些政策措施,把優秀的企業、先進的理念、高端的技術、一流的人才、現代的管理引導到西部地區去,為西部地區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東西互動的效益不斷提高
隨著企業逐漸成為東西互動的主體及東西部地區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日益深入,東部地區在支持西部地區發展的同時,也加快了自身的發展,東西互動呈現出互利互惠的共贏局面。西部地區為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礦產品、特色農產品等資源。西部大開發各項重點工程建設所需的大量設備、材料、技術和人才,為東部地區企業“西進”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大量的投資機會。東中部地區更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交通干線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大批西部開發重點工程的直接受益者。總之,東西互動對西部地區來講,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培育了特色優勢產業,促進了民生改善,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對東部地區來講,優化了產業結構,擴大了市場空間,緩解了資源瓶頸約束,提升了企業效益。東西互動對全國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結構調整、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證明,只有互利互惠,東西互動的活力才能更強,效果才能更好,才能更具有持久性。(宋 陽)
( 本文摘自 1603中國經濟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