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信證券 諸建芳 陳濟軍 劉可 蘇創
編者按: 2007年已落下帷幕,中國經濟增長有望創出新高預計達到11.4%,是連續第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但是,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和全球經濟充滿了不確定性,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著中國,中國經濟能否成為全球增長的新引擎?
2008年是落實十七大精神的起始之年,在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中國經濟結構即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否推動中國經濟擺脫失衡的困擾,推動內需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通脹與順差是2007年最為人關注的焦點,二者在2008年將有不同的走勢。業內預計新的一年里中國將進入溫和而持續的通脹周期,外貿順差規模仍將很大,但順差增速將顯著回落。
目前,我國的內需不足是造成通脹與順差過大的根源,而邁向科學發展觀下的新內需時代,才是治本之道。科學發展觀的兩大支點賦予了國內需求以新的含義:
首先,新內需時代不僅能使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而且能使消費勢能獲得充分釋放。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理念終將落實到消費,在勞動力要素價格重估下居民收入增長將會加速。
其次,新內需時代不僅以內需的數量和速度來拉動經濟增長,還蘊含著經濟增長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升級,而科學發展觀的三大戰略(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區域協調)正是其強大助推力。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擴大消費需求,使得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這有利于繁榮消費,與投資持續增長并不矛盾。
從正面來說,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固定資產投資將著力于推進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區域發展三大戰略,從而避免陷入“惡性自循環”的資源黑洞,實現可持續發展(詳見相關鏈接)。通過這三大戰略,能持續激發出投資的內在動力,使投資和經濟發展將通過行業輪動實現結構優化升級。
從反面來說,上世紀90年代初的投資熱潮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最后演化為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比較上輪投資熱潮和本輪投資高速增長時期(2003年至今)之后可以看出,本輪投資與上輪投資不同,不會如簡單的周期論者所言出現投資大幅下滑的局面。
科學發展觀:避免投資陷入“惡性自循環”良藥
2000年之后,我國的重化工業得到迅猛發展,宏觀經濟表現出工業重化的趨勢。長期以來,包括能源、交通、建筑、鋼鐵等在內的大部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后于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已成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而在工業重化階段,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迅速發展,因此以增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為目的的固定資產投資就獲得了巨大的內在動力。與此同時,相關資源品和投資品的價格發生顯著上漲。如在2002年以前,我國主要(重)工業品的增速都落后于GDP的增長。但在2002年之后,主要(重)工業品的增速都快于GDP的增長,其中發電量和粗鋼的增速尤其明顯。
自2000年之后,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再次持續快速增長,但要避免投資陷入“惡性自循環”的窘境。為此,中國經濟必然要經歷一輪產業結構升級,而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將有力地推動這一過程。
在科學發展觀下,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區域協調三大戰略將有助于突破投資“惡性自循環”的窘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這三大戰略,投資和經濟發展將通過行業輪動實現結構優化升級。
自主創新:有技術積累的行業首先獲得發展機會
十七大報告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通過自主創新,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避免投資增長尤其是重工業的投資增長陷入過度投資的惡性自循環。
從行業來看,自主創新并不是IT行業的代名詞,它還廣泛發生于傳統行業里面。從影響國民經濟的程度來講,傳統行業里的自主創新更為關鍵。從2006年各個工業行業的(研發)經費與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的統計中可以看出,IT行業的自主創新力度仍然最大,各類設備制造行業也排在前幾位,鋼鐵、醫藥、化學、紡織等行業的自主創新程度也相對較高。
與常識相符的是,礦產開采和公用事業的R&D經費與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排在最末。但是,煤炭洗選與開采業的這一比例在采掘業里最高,甚至還要高于食品、服裝、家具等多個制造業。
專家指出,未來工業行業的自主創新將延續這一趨勢。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領域,一直得到國家的鼓勵,甚至是保護。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把裝備制造業放在第一位。所以,裝備制造業本身將有望憑著更好的自主創新,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
節能減排:推動產業整合和結構升級的重要契機
自2000年之后,中國經濟不斷重化以來,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壓力逐漸加大。在資源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加速度一直低于GDP增速,但2001年開始加速上升,到2003年能源消費總量更是增長了15.3%,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
2000年之后,我國的工業重化進程加快,使得資源環境壓力陡然增大。在環境方面,也是從2000年之后,我國的污染情況逐漸惡化。
通過調研發現,節能減排的影響遠在節能減排之外,即節能減排可以加速產業整合和結構升級。從微觀上講,節能減排主要寄希望于大企業,而眾多“千家萬戶”的小企業面臨關停或轉行。所以,行業集中度將提高、過度競爭的局面將有所緩和,這將提升大企業尤其是行業龍頭的景氣度。
從宏觀上看,調整產業結構是節能減排的根本之法,而發展第三產業、高技術產業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節能減排。
另外,發展第三產業就意味著發展服務業。如在實體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金融業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因此,節能減排的宏觀含義在于,現代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景氣度將會提升。而這兩大行業本身就為十七大報告所強調:“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目前,業內對節能減排的推行力度保持樂觀,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在于: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尤其是東部地區,節能減排阻力相對較小;決策者的觀念和政策都著眼于積極推行節能減排;要素價格重估客觀上推動著節能減排。
區域發展:工業與城市化進程的趕超戰略
從戰略上看,趕超戰略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推動投資的主要力量,后發優勢貫穿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之中。這既表現在中國對發達國家的趕超上,也表現在中西部對東部地區的趕超上。
相對落后地區可以直接引用發達地區(國家)最先進的技術裝備,縮短裝備升級的時間,而落后的交通和住房狀況也對投資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工業化會拉動對資本品和資源品的需求,新型工業化也需要裝備升級。從近年的固定資產投資(FAI)結構來看,“設備購置”的增速整體上超過“建筑安裝”。
當前,趕超戰略突出地表現在投資的地區格局之上,中部地區的投資增速快于西部,而西部快于東部。
高投資是落后地區趕超發達地區“不一定最好”,但卻是“見效最快”的發展方式。首先,中西部的外貿發展先天不足,居民消費也還屬于“儲蓄準備期”。而投資見效最快,如批幾個大項目,一個地區的經濟數字就上去了。其次,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落后于東部,這使得固定資產投資的空間較大。
從相關情況來看,十七大報告中關于“優化國土開發”的設想,很可能在近一兩年落實到具體規劃上,這集中體現在“主體功能區”的國土開發方案。目前,包括國家發改委、國研中心、建設部等國家部委和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都積極參與其中。不論結果如何,主題功能區的開發必然伴隨著巨量的固定資產投資。
相關鏈接: 良性與惡性的“自循環”
“自循環”是指,在一定生產時期內,投資品行業或者重化工業會產生相互的需求,從而演變出一個不依賴于消費的自循環體系。比如,鋼鐵冶煉對電力供應產生需求,而發電需要電力設備,電力設備生產又需要鋼鐵。
“良性自循環”有利于各個行業充分享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節省交易成本。但如果自循環過度發展,過于封閉,就容易淪為“惡性自循環”。如果固定資產投資脫離最終消費,在一定時間內表現為旺盛的投資需求,但這僅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不可能長期維持。
“惡性自循環”一般都建立在嚴重的結構失衡的基礎之上,它的本質是資源的非均衡分配。在一定的時間里,非均衡分配資源和非均衡增長能夠集中優勢啟動經濟起飛,但隨著時間推移,惡性自循環導致矛盾叢生,非均衡增長演變成為“扭曲增長”,最終導致經濟滑坡甚至衰退。
“惡性自循環”產生的扭曲增長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自循環的雪球越滾越大,客觀上導致消費的滯后,并且過分依賴投資的增長最后往往使投資回報率降低,甚至發生全體虧損。
其次,固定資產投資是資源和資金密集型的,建立在資源和資金價格扭曲的基礎之上,否則該循環是難以為繼的。尤其是,重化工業自循環的過度發展導致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使得經濟增長不可持續。
第三,那些能組建出投資循環的地區則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快的增長,不能進入這個循環的地區則增長相對較慢,所以自循環的過度發展容易衍生出地區差距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