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何欣榮
王岐山強調,中部地區絕不能走高消耗、高排放、盲目鋪攤子的老路 新華社圖
“六省共鳴!”4月26日上午,當中部六省省長齊聚在第三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下稱“中博會”)開幕儀式上,一起敲響編鐘時,人群里發出這樣的感嘆聲。
于4月26日至28日在武漢召開的中博會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題,被譽為“湖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招商引資活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為中博會現場致辭時表示,中部六省要轉變發展思想,把握產業轉移的機遇。
香港特首曾蔭權也表示鼓勵港企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但同時也對交通運輸和物流的基礎表示了關注。
多重機遇
王岐山在出席開幕式時強調,中部地區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絕不能走高消耗、高排放、盲目鋪攤子的老路。
他要求,中部六省發揮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區位優勢,承接好國內外產業轉移,積極引進外來資金、人才和技術,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充分利用能源、農業、人文、旅游等資源優勢,加快建設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商品糧基地,打造特色文化和旅游基地。
而中部兩大城市圈在去年末雙雙被批為“兩型社會”試驗區,也給產業轉移帶來了不小挑戰。
以產業升級為例,臺資在湖北的投資或許能給港企一些啟示。在武漢東湖開發區內,聚集了中芯國際、富士康等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臺資背景企業,湖北省臺辦主任尤習貴在不久前更是表示,要把湖北打造為繼珠三角、長三角、海峽西岸和環渤海地區的臺商聚集第五極。參加此次中博會的亞洲印刷巨頭、香港星光集團主席林光如向本報記者表示,其實一些傳統企業升級潛力非常大,如印刷業,通常印象中是重污染行業,實際上這個領域的頂級企業相當注重環保,附加值也高,已有從加工業發展成文化產業的優勢。
在內銷方面,江西省省長吳新雄在論壇上指出,中部六省擁有3.6億人口,消費方式、消費觀念都在不斷更新,是一塊擁有巨大潛力的內銷市場。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也表示,如果說中部地區走外向型發展道路有劣勢的話,那么,在利用廣闊的國內市場方面,中部地區卻擁有獨一無二的地緣和區位優勢。
在政策層面,本屆中博會上,國家對中部的扶持力度仍在持續。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會議論壇上表示,將通過鼓勵外資并購和參股中部的國有中小企業等七種措施來助推中部地區迎接產業轉移。在中博會的重大協議簽約儀式上,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劉克崮與湖北省省長李鴻忠簽署合作協議,承諾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國開行將給予資金傾斜。
香港因素“助推器”
香港特首曾蔭權是本屆中博會最重要的嘉賓之一。在緊隨開幕式后舉行的“萬商西進”論壇上,曾蔭權發表演講指出,中部崛起與香港息息相關。
曾蔭權表示,隨著內地宏觀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港企不能再固守以往的經營模式,它們必須考慮轉移生產線到中西部地區,或轉型為三資企業,發展內銷市場,又或是升級,在產品設計和生產技術上有所創新,向高增加值發展。
曾蔭權說,為鼓勵港企將生產線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去年下半年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到部分中部地區進行了考察。考察發現,僅在江西贛州一地,就有超過1600家港企在當地設置生產線。“這證明產業轉移是可行的”,但曾蔭權同時又承認,“在珠三角地區的5萬多港企里,成功轉移轉型的只是占少數”。
曾蔭權表示,香港業界最為關注中西部地區優惠政策的延續性,亦非常重視承接地不同方面的配套設施,特別是運輸基建以及物流和環保措施,以方便產業鏈的整體轉移,“假如欠缺其中一環,他們便會繼續采取觀望態度,不敢貿然踏出第一步”。而即使企業作出決定,亦需要相當的時間建立新的生產線,因此港企希望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可有較長的過渡期,以利于自己以跨省外發加工的形式,逐步轉移。
雖然產業轉移不是個一蹴而就的過程,但曾蔭權總結說,作為中部六省最親密的經貿合作伙伴,香港在配合中部崛起、實現萬商西進的過程中,也如奧運主題歌的歌名一樣,“We are Re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