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融資》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對石油的總消費量將大大增加,盡管中國的石油儲量位居世界十強,但是統計表明,這也僅僅能夠支撐中國20年的經濟增長,未來石油消費局面仍將是主要依賴進口。
2006年7月份以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波動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由于進口總量龐大,進口價格的些許變動也會給國家和企業帶來巨大影響,因此爭取國際能源定價話語權,增強我國經濟應對國際油價波動風險能力的問題迫在眉睫。
針對爭取我國的世界石油定價權的問題,總體思路應從金融手段與技術手段上設計。金融手段表現為利用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態勢,充分發揮巨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的現實條件,在考慮已經提出的把上海、北京規劃成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的同時,考慮更有效地參與國際能源期貨交易,并利用同亞洲國家的貨幣合作,考慮建立中國能源期貨交易市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根據我國目前是世界煤炭產銷第一大國的優勢,以國家產業規劃形式積極培育“煤制油”技術產業化,同時大力開發原子能、水能、太陽能、風能、天然氣和生物燃料等能源,從而擺脫我國在獲取石油上受制于人,海外開采麻煩重重的局面。使中國在隱匿于能源爭奪背后的金融戰中最終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