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5日電 美國《僑報》6月25日發表中國時評文章《中國需要蓋茨精神》指出,在蓋茨“裸捐”的事實面前,中國的富豪需要自省財富觀念,中國的慈善文化更需自省法律規制。也許某一天會有個中國的“蓋茨”把所有財產捐出來,但這需要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更需要完善的基金管理機制,現在看來,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章摘錄如下:
兩天后(27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將隱退,隨后他將把自己的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名下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子女。這一消息立即被中國國內各大媒體紛紛刊載,引來熱議不斷。
有意思的是,這位美國財富巨人的慈善壯舉在本土的轟動相對較小——西方富豪在功成名就后,在臨終前捐出自己的財富已不是什么新聞,且這種“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傳統正被一代代富豪用實際行動續寫和傳承,在西方社會已是習以為常。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基礎之上的財富倫理認為,財富源于上帝,企業家或富豪只是替上帝保管財富。因此,就有了比爾·蓋茨、巴菲特、老福特、洛克菲勒、卡耐基等等一系列慈善英雄,成為這個全球經濟發展時代的企業道德象征。
這本來不是什么東西方文化差異——中國古代先賢孟子就有“達則兼濟天下”的箴言,中國人也不缺少慈善的文化傳統,但如今的富人普遍缺失這種將巨額財富回報社會的慈善文化和心理認同。有道是,連道德感都下降,濟世傳統早被遺忘豈非正常?
當代中國的富豪,掙錢多是為光宗耀祖、出人頭地,而非普濟眾生,更多的是以代際轉移的方式繼承財富,中國遺產稅的缺失,讓他們毫無顧忌地把財富一代代地留與子女享用,卻很少考慮捐贈回饋社會——這或許是原始積累階段的必然特征。
眼下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還有富人為到底該捐款多少而斤斤計較,中國民眾也毫不客氣地用口水或掌聲回應。如今,美國人蓋茨在大洋彼岸用自己的言行作了上佳的示范。中國企業家需要這種精神,倒并不一定是捐出全部財產。
在蓋茨“裸捐”的事實面前,中國的富豪需要自省財富觀念,中國的慈善文化更需自省法律規制。也許某一天會有個中國的“蓋茨”把所有財產捐出來,但這需要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更需要完善的基金管理機制,現在看來,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應該看到,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間,人們積累了無數財富,汶川大地震的災難,給了中國富豪“表現”的機會。也許,以汶川救災為契機,中國的財富倫理將重新改寫。(鐘海之)
廣州日報:期待中國出現下一個比爾·蓋茨
2008年06月24日 10:11 來源:廣州日報 發表評論
580億美元、全副身家、捐贈、退休、子女、( )、( )……一連串的關鍵詞,都指向一個名字——比爾·蓋茨,52歲的他日前宣布捐出全部資產,從此一心打理以他和妻子命名的基金;留下兩個空格,是給大家填的,我看到,很多評論者都填上了“福利制度”、“遺產稅”。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的富豪之所以未能像蓋茨那般灑脫,主要是因為制度的缺失,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可以找到的理由還有“捐贈退稅”、“善款去向監督”,等等。當然,也不能忘了提及中國的慈善文化。
制度和文化,都是上層建筑,即便我們的口誅筆伐真的可以將其完全擊碎,也無法改變其滋生的根基。富豪們在一擲千金的同時又守財如命,怪現象的答案,恐怕還是與當代中國所處的社會階段有著相當的關系。
“嫡后嗣續,祭祀烝嘗。”在傳統社會里,人與社會的最主要關系,就是與祖輩及后代的關系,活者就要“光宗耀祖”、“雞犬升天”,死了則要去見老爸,當然也少不了要靠子孫來供奉自己的靈魂。把財產留給子孫,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為九泉之下的自己在陽間找了個代理人,以確保在死后還能享受生前的榮耀。所以,傳諸后世,就只能是傳給嫡系的后代,再由他們風行后世;名垂千古,就是讓子孫后代把自己留下的“基業”發揚光大,以保持“家聲”;造福社會,也首先是造福子女宗族,然后再兼及鄉里。“親親而后仁民,仁民而后愛物”,按照這樣的邏輯,像蓋茨那樣把全副身家給了別人,卻“一分一毫也不留給自己的子女”,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通的。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無論你如何倡導慈善文化,也無論遺產稅、社會福利等制度如何完善,也必然難阻擋富豪們“看管”財富的熱情和傳之后代的決心。君不見,就在遺產稅的討論尚在熱烈進行之時,就有人把幾乎“全副身家”都給了女兒;與蓋茨“全副身家”的去向成了有趣的對比。更有甚者,自己得不到,即便全部毀掉,也不愿意拿出來給別人。像梁元帝,在標榜“神游物外”的南朝風流里浸潤多年,臨了,不要說是金珠寶物,就連搜羅來的文物典籍,也在破國亡身之時付之一炬。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傳統的慣性一時還不能完全褪去,“看得穿”的中國大小富豪還是漸漸多了起來,也在越來越多的人心里,子承父業、代代相傳的觀念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并必將變得和穿長衫、留小辮一樣可笑。隨著傳統家族關系的基石遲早風吹云散,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也會出現下一個蓋茨。 (蘇寧)
媒體評論:向蓋茨的背影投去致敬的目光
2008年06月25日 14:44 來源:深圳商報
再有兩天,比爾·蓋茨將告別他黃金般的“職業生涯”,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昨天,他通過英國媒體宣布,從6月27日開始將不再擔任微軟執行主席,并將把自己580億美元財產全部捐給名下的慈善基金,一分一毫都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
蓋茨退休,或許將淡出商業的聚光燈,但他留給人類的“遺產”,遠非“世界首富”、“全部身家捐獻慈善”所能概括。正在跨越溫飽、鼓勵創新和尋找幸福價值的我們,應該向蓋茨的背影投去致敬的目光。
蓋茨絕非“完人”,事實上,與其13年“世界首富”的光環相伴,質疑其成功模式和財富觀念者從未斷絕。
個人電腦操作系統是蓋茨最成功的“武器”,正是功能強大、將PC與互聯網相連的發明,實現了全球幾十億人“每個人桌面都有一臺電腦”。蓋茨和微軟借此成為改變世界,改變人類演進方式的“偉人”和“偉大的公司”。
但是,在“純粹”的軟件開發者眼里,蓋茨并非“技術創造”的天才,只是“了不起的模仿者”,他和微軟的成功,主要取決于把個人電腦軟件開發商業化,而商業化的過程,也遏制了電腦早期應用中,那種自由共享軟件的“純粹”氣氛,甚至改變了“電腦文化”。
對蓋茨和微軟的詬病,因美國及海外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而達到高潮。美國的反壟斷調查表明,蓋茨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的瀏覽器Netscape,幾乎不擇手段。蓋茨和微軟被貼上“犧牲其他公司利益”和“壟斷”的標簽。而在蓋茨13年“世界首富”的生涯中,蓋茨也曾屢屢被批評者看成“最吝嗇的有錢人”。
蓋茨和微軟的可貴,并不在從未“犯錯”,而是始終保持活力,具備順應時代發展并維持“偉大”的能力。
從那個輟學的大學生,到微軟帝國,到近些年創立MSN、收購Myspace等互聯網應用企業,微軟雖不再是那個IT領域“沒有對手”的超級霸主,但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努力跑在競爭的第一集團。
更重要的是,微軟在遭遇挫折后,能夠以積極心態調整發展模式,包括蓋茨本人,能夠從批評者那里吸取營養,逐漸把個人財富與慈善事業連接起來,以追求對世界有“全面的貢獻”。
處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和企業,殘酷的競爭環境、整體上對物質財富無以復加的渴望,令我們很難規劃和執行企業與人生的“健康之路”。但是,如果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以蓋茨和微軟為參照,能夠以“全面的貢獻”這一更開闊的視野打量自己的行為,就能克服很多短期行為,避免很多“惡”的爆發,使市場更純凈、社會發展更可持續、人生價值更鮮明。
人、企業、社會都只能在有限的歷史中躑躅而行。渺小或偉大,在歷史長河里只是“時間”概念。比爾·蓋茨從上世紀70年代創業,用30余年完成了一個“天才少年”到“偉大企業家”和希望對世界產生“全面的貢獻”的慈善家,這段歷史,是和社會認知共同進步的歷史,是我們可以共同分享的一份追求人生價值的財富。(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