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世界機械500強企業名單7月18日在京發布。其中,139家來自美國、116家來自日本,分別占500強企業總數的27.8%和23.2%。中國只有69家企業入選,僅占企業總數的13.8%。數字的鮮明對比提醒中國機械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國際競爭力不強仍是行業發展的隱憂。
那么,在國際化經營的探路中,中國機械制造企業應如何快速提升綜合競爭力?作為評選的主辦方,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長孫伯淮明確:信息化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機械制造業全球化方式悄然生變
分析2008年度世界機械500強入選企業的經營規模、行業結構及分布特征等要素,可以看出近期世界機械工業發展地圖的雛形。
業內專家認為,機械制造業全球化方式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目前,多數國內企業的關注點仍停留在傳統的全球化方式上:一是以母國為生產基地,將產品銷往其他國家;二是在海外投資建立生產制造基地,在國外制造產品,銷售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其特點是自己擁有人員或資金等。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諸多跨國公司的管理思想與方法已發生根本性變化,企業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將成為新型全球化方式發展下去。專家分析,這種變化的主要特征是:廣泛利用別國的生產設施與技術力量,在自己不擁有生產設施與制造技術所有權的情況下,制造出最終產品,并進行全球銷售。機械制造公司則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網絡,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營銷。原材料調配、零部件采購全球化已成為世界機械制造工業發展的趨勢。
與之同時,2008年《中國機械500強》研究報告還提出了跨國公司產品高技術化的重要特征,即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機械制造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各國和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更重視發展機械制造業,也充分體現了機械制造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在推動整個社會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中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而信息裝備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機器人技術、先進的發電和輸配電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型生物、環保裝備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成果開始廣泛應用于機械工業,則表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程度,已成為跨國公司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
信息化與工業制造融合之道
從當年小心翼翼地將電腦放在機房里,到現在很多企業已略顯雛形的數字化設計;從一開始的財務軟件應用,到現在的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應用。應該說,我國機械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已邁出了很大一步。
然而,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對國內機械制造企業中具有代表性的近百家現代化管理企業和管理進步示范企業的跟蹤調查顯示,能夠集合發展戰略及自身特點,全面科學系統地制定信息化規劃的企業只占考察總數的6.9%。那么,信息化應用難的癥結到底是什么?
試想,如果企業實施信息化項目的主管領導單純地認為,信息化項目是信息技術應用項目,而不是企業業務重組和創新項目,企業信息化的總體目標將如何實現?如果招標文件內容不夠完整,深度不夠,又未讓投標公司到現場調研,投標方案的質量怎么保證?如果項目評審組缺少總體專家和業務專家,項目總體質量和業務分析重組內容由誰把關?如果評審過程過多關注IT技術、底層應用,以及軟件功能、選型和實施問題,與之緊密相關的業務分析重組要不要談,何時談,談多深?
凡此種種,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說明,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有的企業想通過招投標方法把好信息化規劃項目質量關,主觀愿望是好的,但由于認識不足,方法不當,結果卻事與愿違。
關于企業信息化建設,孫伯淮認為,其意義不僅僅表現在“術”的層面,更體現在“道”的層面。也就是說,企業信息化不僅是IT技術及應用,其本質是信息技術與企業的研發、制造、管理和過程控制技術的有機融合,通過有效應用,帶動企業產品研發模式和方法的創新、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的創新,進而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
從當前的國內外市場環境看,我國機械制造企業一方面面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挑戰與壓力;另一方面,又面臨著企業缺乏有效管理、市場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上漲和用戶需求多變等挑戰與壓力。對于如何挖潛自身實力這一重要課題,孫伯淮提出,每個企業個案不同,但有一條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并將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緊密融合。
在日前召開的2008年機械制造企業信息化經驗交流會上,他建議:機械企業應增強企業主體意識,深入開展培訓工作,借助外腦力量,著力推動業務模式重組,加快企業信息集成應用,將信息化建設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