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奧運!奧運!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
8月8日,空前盛大的奧運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絢爛啟幕;8月9日,有史以來參賽人數最多的奧運比賽正式開始……
但激情并非只定格在這些片斷,自從2008年的第一縷曙光到來,“北京奧運”這幾個字的強大吸引力就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關注。
吸引力就意味著機遇。在各國體壇,數以萬計的體育精英摩拳擦掌,為了能夠獲得北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而拼力競爭;在商界,奧運贊助商乃至非贊助商的奧運營銷大戰已近白熱化,為了讓自己的品牌掠得更多的視線,數不清的戶外、平面、電視廣告鋪展而來,發布會、酒會、主題活動鱗次櫛比……
國際政壇上的“北京奧運”信息也接連不斷,人們都在關注各國首腦的一個決定:是否出席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7月3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介紹說,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外國政要人數大概在80位到90位之間。有分析人士說,這一數字可能是歷屆奧運會中最多的一次。
與此同時,北京奧運還吸引了另一些負有“特殊使命”的外國政要,他們大多是外國政府的投資部門、外貿部門的商務官員,或是某些城市的市長級官員。他們的北京之行,有著更濃的公關色彩,有著更為明確的商業目的——借北京奧運舞臺,展示國家或城市形象,介紹本地的投資環境,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更多的外國投資。
這兩個月以來,從首都國際機場走出的驟然增多的洋面孔中,不光有眾多的一身短衫的外國游客、統一著裝的各國奧運代表團,還有了更多手提公文包、西裝革履的外國政府官員。
他們的北京之行,并非只為觀禮和欣賞體育比賽。奧運對于他們來說,也并非只意味著體育競技。他們是來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向中國和世界展開營銷。
機遇戰勝偏見
7月31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穆罕默德的夫人哈雅公主走下舷梯,腳步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紅地毯上——她成為了第一位前來參加北京奧運會相關活動的國際貴賓。
從7月31日到8月8日,更多的各國元首、政府首腦、王室代表陸續來到北京。8月8日,北京國家體育場已成為全世界政要最密集的建筑物——80多位國際貴賓齊聚于此,觀看史上空前的奧運開幕式表演,檢閱本國的奧運隊伍,領受中國人民的開放、好客與熱情。
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乘坐著專機的各國政府要員來到北京,與那些被奧委會邀請的各國首腦相比,他們顯得頗為低調。
從今年年初,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抵制北京奧運”的逆流,在藏獨分子、法輪功分子和一些人權組織的煽動下,一些堅持冷戰思維、種族主義、“中國威脅論”等意識的政治勢力也參與其中。這一點,從奧運火炬傳遞所遇到的暴力阻撓及“卡弗蒂事件”等事件中可見一斑。盡管國際奧委會在此間反復強調“不要將奧運政治化”。
但眾多各國首腦的到來,證明合作與對話最終戰勝了孤立與偏見。就像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主席亞里山德羅·特謝拉所說的:“這是一個近距離接觸中國、消除國際輿論偏見的好機會。”對于世界各國來說,除了維護良好的對華關系所能帶來的政治影響外,來北京還意味著與中國美好的合作前景,以及在這個國際盛會中所能得到的發展機會。
“中國為全世界提供機會”
“體育已經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中國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國家主席胡錦濤在8月4日國際奧委會第一百二十次全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說。
奧運盛會,并不僅僅是為運動員提供的舞臺,北京奧運舉辦的同時,中國向全世界張開了雙臂,在這一舉世矚目的和諧時空中,與世界各國進行廣泛友好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與此同時,中國的磁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國際政要借奧運之機前來暢談合作,謀求共贏。
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繁榮的市場、強大的生產力、日益增強的投資能力都在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正如抵京訪問的倫敦市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所說:“中國的發展給全世界提供了機會”。伴隨著對全球經濟愈發巨大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各國政府要員及企業家希望來華洽談包括投資、商貿、金融等各領域的合作,向中國、向世界展示己方的誠意和能力。奧運會所創造的融洽氣氛,為合作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時機。
于是,不僅企業家們來到北京展開奧運營銷,各國政要們也開始了他們奧運營銷的北京之行。
倫敦市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倫敦是在歐洲做生意的最好地方”
2008年7月8日,作為下一屆奧運會舉辦城市倫敦市政府的代表、英國倫敦市主管政府關系的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Ian Clement)一行來到北京參觀考察。
2008年5月6日,以保守黨為班底新一屆倫敦市政府宣布就職,因為倫敦是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按照慣例,倫敦市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將于今年8月代表倫敦在北京奧運閉幕式上致辭并接過奧運旗幟,所以克萊門特此番來京的目地之一,就是要和北京建立穩定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
“雖然我是第一次來到北京,但是在短短的幾天訪問當中我看到了北京在奧林匹克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被北京人民和官員的熱情所感染。我認為中英雙方一定會繼續開拓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合作,同時,也會共同應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這種共同的合作不僅僅是北京與倫敦之間的,也是中國和英國之間的。”7月9日,在離京之前,倫敦市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如是說。
“只要中國企業來,倫敦就會想盡辦法幫助”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字,2007年中英雙邊貿易額達到394億美元,兩國希望雙邊貿易額在2010年達到600億美元。而英國貿易投資總署 2006—2007財年對英投資報告顯示,共有52家中國企業赴英投資或擴大了其在英國的投資規模,幾乎是上一年同期數字的兩倍,新創造869個高技術工作機會,但從項目數量上來看,中國企業在英國直接投資大概只占全部外國投資的3%。
《中國經濟周刊》:許多中國企業都非常渴望能夠在英國有所作為,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中國在英設立的公司和機構已經超過400家,其中落戶倫敦的又占據了其中的一半還多,那么倫敦政府有沒有計劃在政策上扶植這些企業在英國發展?
伊恩·克萊門特:中國的發展給全世界提供了機會,我們都認識到中國的經濟正在飛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如果有中國的企業希望到倫敦進行商業活動的話我們非常歡迎,因為倫敦不僅是一個世界金融中心,還是一個開放的、有創意的、順應變化的城市,我們也期待著這樣的合作。只要中國企業來,我們就會想盡辦法幫助他們,倫敦市政府為了確保雙方合作的順利進行,專門成立了非常好的機構,比如說倫敦發展署和倫敦投資局,就是吸引中國企業到倫敦投資的專業機構。就我自己而言,可能也是我的“偏愛”,我覺得倫敦在歐洲來講是最好做生意的地方。
《中國經濟周刊》:根據來自歐洲城市的監察報告顯示,在歐洲最佳商業城市的排名中,倫敦已連續18年排名第一。有不少中國企業認為,倫敦是其進入歐洲和世界的門戶。您認為中國企業進入倫敦時會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伊恩·克萊門特:我在許多關于中國和北京的文章里看到,中國是一個冉冉升起的新興大國。但我本人不太認同這種看法,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大國地位一直就存在在那里,她在幾千年中給人類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們的文明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該理解這一點、支持這一點。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們之間有許多不同點,如果沒有不同點,世界將會變得很枯燥。當然這種不同也會讓我們懂得學會尊重對方,因為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國情和不同的文化。
中國的企業在進入倫敦、西方市場時可能會在文化交流方面遇到問題,這就需要彼此能夠互相了解,充分溝通,互相學習合作者的文化,在尊重對方愿望的前提下進行溝通合作。此外,倫敦也應該適應變化,不應該采取貿易保護者的狀態。正如您所說的倫敦應該是中國進入歐洲和世界的門戶,這聽起來像是推銷工作,但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推銷,重要的是要和合作伙伴建立穩定的長期關系。
“倫敦的金融、創意、零售和物流產業最值得投資”
6月3日,為期3天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資本峰會在倫敦開幕,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會上表示:中國企業應當充分、有效地利用國際上的金融投資工具,進入國際主流市場,這有利于加快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他這樣評價倫敦:“應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跳板、門戶和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天堂。”
《中國經濟周刊》:倫敦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商業城市,對中國企業而言,倫敦的哪些產業最值得投資?
伊恩·克萊門特:關于投資倫敦的重點領域,我想主要應該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倫敦的金融服務業,這是倫敦非常強的領域,中國的公司可以去倫敦籌集資金并分享他們的經驗;第二個領域是創意產業,這是在倫敦的GDP占第二大的行業;第三是零售和物流行業,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因為通過倫敦可以把貨物運送到歐洲各地。
《中國經濟周刊》:北京和倫敦有很多相似之處,古老而現代,尤其是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上政府都投入了很多。作為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和城區重建的專家,您認為在城市建設和發展兩方面,倫敦有哪些經驗可以和北京進行交流?
伊恩·克萊門特:關于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面,首先北京在這兩個領域所面臨的挑戰和倫敦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倫敦和北京在這些領域可以相互學習。但是我想指出的是,一些很適合倫敦的方法可能在北京不一定行得通,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合作,以發現如何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我想提到一個可行的合作是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倫敦有一些很好的經驗,我們可以探討如何在這一領域開展合作。就倫敦而言,我們一向支持采用更為可持續的能源方式,比如我們會采用分布式的發電方式,也會采用一些新的能源,比如采用生物能進行發電。
另外,我們還希望改變人們平常在能源消費方面的習慣,你可以看出來,在這些領域實際上有著一個非常綜合的大戰略,許多不起眼的小事情可能會改變很多,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著眼于未來的發展。
當然,中國的先進經驗也會被我們學習。比如在上海附近的東灘碳零排放區的經驗和科技也被我們應用到倫敦的一個電站改造上,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中國的經驗和科技也被應用到了倫敦。
(簡介:伊恩·克萊門特(Ian Clement) 于今年5月被倫敦新一屆市長任命為倫敦副市長,主管政府關系。他出生并一直生活在倫敦,畢業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他于1998年通過競選成為倫敦貝克斯利行政區議員,是專攻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和城區重建等政策的反對黨發言人,并曾是英國保守黨領袖,他一直致力于預防犯罪和公共安全領域研究,在業務管理和商業流程等領域頗具經驗。)
巴西經貿高層官員:希望在奧運期間尋求更多經貿合作
7月9日,巴西投資機遇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中巴雙方均派出高級官員參與會議,共同探討合作事宜。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字,巴西是中國在拉美地區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今年1至6月,中巴貿易以78.4%的增幅高速發展,貿易額達214.3億美元,中國自巴西進口額達129.7億美元,預計全年雙邊貿易額有望達40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34.7%。中國已成為巴西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家,排名僅在美國之后。
研討會結束后,《中國經濟周刊》專訪了巴西發展工業外貿部副部長弗蘭賽利諾·格蘭多和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主席亞里山德羅·特謝拉及巴西國家《增長加速計劃》執行秘書米麗安·貝爾奇奧等多位巴西經貿高級官員。他們表示希望在奧運期間尋求同中國更多的貿易合作機會,加大巴西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并吸引中資企業進入巴西市場。
向52個中國城市推介巴西
“巴西不是僅有桑巴、足球和香蕉,我們資源遼闊,與中國經濟具有相似性和互補性,我們就像夫妻一樣,雙方最終會共同營造一個美好的生活。” 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主席亞里山德羅·特謝拉以拉美人特有的風格做了開場白。
巴西發展工業外貿部副部長弗蘭賽利諾·格蘭多更為直接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巴西是中國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雙方政府對此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讓中國的企業家和人民了解到這一點。”
據悉,為了加強吸引外資力度,巴西政府在1995年憲法改革之后,對外國資本進入巴西經濟所施加的限制已經大為減弱。目前,外國企業可以進入巴西的電信領域、海岸船運領域、燃氣輸送領域和石油開采領域,巴西的憲法只在本國的核工業和航天事業方面對外資有所限制。
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主席亞里山德羅·特謝拉向記者介紹說,為了加大吸引中資,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委托巴西合作機構將于7月中旬至2009年3月在中國的52個主要城市舉辦巴西投資貿易機會宣講會,介紹巴西概況和商機,講解中國企業比較關心的問題,如巴西的勞工政策和稅收體系,分析在巴西投資的利弊。“我們9月份將在中國設立辦事處,而且會參加廈門舉行的第十二屆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我們要告訴中國的朋友,巴西的大門歡迎你們,請來巴西看看,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巴西。”特謝拉熱情地說。
對于和中國的進一步合作,巴西發展工業外貿部副部長弗蘭賽利諾·格蘭多向記者表示,巴西方面已于7月8日同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進行了“里程碑式的會談”,決定展開在信息技術和通訊領域的合作。
“過去我們在這個領域一直沒有實質性的合作,經過三個多小時會談,巴西第一次向中國表明了合作意向,我們很可能與中國政府在軟件的應用程序開發領域有進一步的接觸。”弗蘭賽利諾·格蘭多部長特別強調參觀清華科技園令其對中國印象深刻,“清華科技園的融合模式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而且其中有200 多個可以同巴西有科技開發及應用合作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和機構,這對我們太重要了。我們也考察過印度,但我們更愿意同中國進行軟件開發上的合作,因為印度更像是一個軟件工廠,而不是開發園地。”
學經驗,引資金
今年6月,國際奧委會在希臘雅典宣布,美國的芝加哥、日本的東京、西班牙的馬德里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四座城市被提名為申辦2016年第31屆奧運會的候選城市。為此,巴西聯邦政府剛剛為里約熱內盧撥款8000萬雷亞爾(約合4878萬美元)進行奧運申辦的營銷。
在巴西經貿官員看來,北京奧運會是一個有利的政府公關機會,因為國際奧組委官員和各國首腦都將為這項體育賽事聚集北京,不但可以介紹推廣本國的優秀項目吸引資金,而且巴西可以便利的為申辦2016年奧運會做公關活動,借機實地考察,學習北京奧運會的經驗。
巴西國家《增長加速計劃》執行秘書米麗安·貝爾奇奧告訴記者:“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來,一方面宣傳我們的《增長加速計劃》,一方面感受北京的奧運氛圍,我們希望中國企業對我國的基建和物流為首的多個領域投資。”
據介紹,《增長加速計劃》是巴西政府為推動本國經濟發展頒布的計劃書,包含公路、鐵路、港口建設等領域的多個投資項目,巴西方面已經在美國、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對此做過宣傳,中國是他們選中的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
米麗安·貝爾奇奧透露,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作為2016年奧運會申辦國之一的巴西將在北京舉辦為期三周的文化藝術宣傳活動,并于2009年在華舉行一場巴西時尚秀,展示拉美風情,讓更多的中國人民了解巴西。
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主席亞里山德羅·特謝拉也坦率地表示,此行目的之一就是學習北京奧運會的很多重要經驗,因為巴西和中國一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組織奧運會這樣大規模的活動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檢驗。尤其是北京在奧運會期間進行的涉及國內、北京周邊人口流動、外國游客接待、住宿、安全等方面的組織后勤工作,對巴西很有借鑒。
“巴西跟中國一樣,是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我們希望在北京奧運會期間,通過我們的一系列活動向中國人民展示巴西的風采,讓來自全世界的人們能夠在這個享受快樂的季節看到自然和文化多樣性景觀。所以,我們非常希望更多的巴西人來北京看奧運會,不僅因為巴西是2016年奧運會申辦國,而且這是一個近距離接觸中國、消除國際輿論偏見的好機會。”特謝拉主席說。
(簡介:亞里山德羅·特謝拉,巴西著名經濟學家,對外貿易專家,曾出任過巴西盧拉政府工業、科技和外貿政策協調人、巴西科學和技術部行業基金顧問;現任巴西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主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銀行和中小企業協會顧問、乙醇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同時擔任巴西和美國論壇CEO、巴美聯合經貿委員會以及巴 西工業發展國家委員會的執行秘書。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的主要工作職能是幫助巴西政府生產部門建立外向生產計劃,參與國際互動,吸引外資企業到巴西投資。)
京城頻現異國秀
奧運的北京,除了滿城的濃濃中國風,還點點綻放著異國風情。
7月26日,由泰國商業部主辦的泰國食品節在正大集團北京易初蓮花世紀金源店拉開序幕,泰國商業部副次長必勝路為此專程赴京。據了解,這是到目前為止泰國食品在北京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推廣活動。
據必勝路副次長介紹,去年中泰兩國貿易額達到310億美元,其中泰國的食品和水果產品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此次食品節希望成為泰國為北京奧運會獻的一份特殊賀禮。“泰國食品節是中國人民了解泰國文化的窗口,將會拉近兩國人民的距離,對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為2010年冬奧會主辦地代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下稱“BC省”)省長坎貝爾于8月上旬來京出席奧運會相關活動,并與北京市領導共同出席于8月9日晚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不列顛哥倫比亞—加拿大展廳舉辦的儀式。據介紹,不列顛哥倫比亞—加拿大展廳是BC省和加拿大在北京開放的窗口,坎貝爾將在儀式上介紹2010年溫哥華—惠斯勒冬奧會籌備和運作情況,并向北京贈禮。
據報道,今年5月,坎貝爾省長在來京訪問時曾表示,中國經濟近幾年的增長令世界矚目,其背后的動力是資本投資、出口增長和國內市場的穩步發展。根據預測,中國到202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BC省則“正在努力將自己融入到這一偉大的發展過程中”。
7月26日,由意大利國家奧委會和意大利駐華使館聯合主辦的“意大利之家”在北京海淀展覽館向公眾開放。意大利奧委會希望借助北京奧運會向中國公眾推廣意大利在運動、藝術、時尚等各項領域的成果,并借此搭建意大利運動員同中國公眾溝通的橋梁。
8月1日,瑞士官方奧運推介場所“瑞士屋2008·中國”在北京798藝術區亮相。在截至8月24日的展覽中,參觀者可免費在“瑞士屋”領略地道的瑞士音樂,品嘗正宗瑞士美味,參與豐富的娛樂活動,并通過大屏幕觀賞中瑞兩國有關奧運的精彩節目。
8月6日,位于北京建國門好苑酒店的“巴西之家”首次迎客。“巴西之家”由巴西奧組委和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設立,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向中國及其他國家游客全面介紹巴西貿易、旅游、文化和體育等方面的概況,其內部裝修風格參考里約熱內盧著名酒吧街設計。里約熱內盧已正式宣布申辦2016年奧運會。